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医脾胃病源流简述VIP免费

中医脾胃病源流简述_第1页
1/10
中医脾胃病源流简述_第2页
2/10
中医脾胃病源流简述_第3页
3/10
中医脾胃病源流简述顾博丁;陶春燕;梁尚华【摘要】中医脾胃病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自先秦到明清,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医家均有独特的脾胃病学术观点.故从文献角度对脾胃病理论的发展源流进行整理,简述先秦两汉、魏晋唐宋、金元、明清4个历史时期医家对脾胃病的认识和贡献,以期更加清晰地探究中医脾胃病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11【总页数】4页(P1436-1439)【关键词】脾胃;源流【作者】顾博丁;陶春燕;梁尚华【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20033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脾主运化升清乃后天之本,胃主受纳降浊为水谷之海。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的输布而滋养全身。脾胃病是以脾胃的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失常为病理表现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于胃脘痛、痞满、呕吐、噎嗝、呃逆、嘈杂、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1],包括现代医学的食管、胃、脾、胰、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类疾病,致病因素包括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外感六淫等。病机包括升降失调、气机郁滞、湿浊困阻、病邪犯胃等[2]。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病也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因此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从先秦两汉到金元明清,脾胃学说经历了奠基、补充、鼎盛、完善的发展阶段。脾胃学说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未有专篇论述,但关于脾胃的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均有详细论述。《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是对脾胃功能的高度概括。《素问·太阳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素问·玉机真藏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均是对脾胃生理功能的早期论述。《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首次表述了脾胃对饮食的转运作用。《内经》中有很多关于脾胃病因病机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阴之所生,本在五谷,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等。诸多论述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影响深远,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脾胃病因观,堪称经典之言并延续至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对现代脾胃情志致病仍具有指导意义。《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的观点,与张景岳“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脏也”的观点一脉相承。在治疗方面,《内经》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如《灵枢·邪客》的半夏秫米汤被视为治疗胃逆不和、不得眠的主方;《素问·藏气法时》“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内经》提出的“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治痿独取阳明”等,这些法则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3],可以说《内经》初步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难经》首次描述了脾胃的解剖学形态,并附有图形[4]。《难经·十六难》论述脾胃病的病症特点:“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基础上证治结合,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思想和“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未病先防理论,尤其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实为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之源流。徐银环认为,张仲景重视脾胃阳气,首崇温补脾胃[5],并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医脾胃病源流简述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