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第一课时1.作者链接。资料助读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2.《山海经》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18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朗读课文自主学习suǒshuāngxùsǒngpīlìzēngwùjùdànchuāngbāmùhàijiézhuōlǔ1.自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烦琐()孤孀()絮说()震悚()霹雳()憎恶()惧惮()渴慕()疮疤()骇()粗拙()诘问()掳()灸()jiǔ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辟头:震悚:烦琐:絮说:疮疤:诘问:渴慕:疏懒:孤孀:开头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繁杂琐碎。絮絮叨叨地说。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疼处、短处和隐私。追问,责问。非常思慕。懒散而不习惯于受约束。寡妇。初步感知•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摆成“大”字的睡相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重点2.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这篇文章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变化过程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怀念祝福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探究人物形象(1)默读课文,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角度说。•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但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但善良、朴实、热情,为“我”着想的人;……(2)揣摩细节,了解人物①“她生得黄胖而矮”,从“黄”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我觉得从“黄”这个字上可看出其生活状况不好,是个连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普通劳动者。她喜欢切切察察,只要家中有一些小风波,都可能和她有关系。我觉得这样看来,长妈妈还是个爱饶舌多事的人。作者真实再现了这个形象。②喜欢切切察察”的阿长是个怎样的人?③晚上,长妈妈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作品中长妈妈的睡相可以反映她怎样的性格特征?长妈妈的睡相似“大”字。反映出她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也看出她是一个比较粗俗的人。④“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此处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把长妈妈的焦急、喜悦神态表现了出来。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⑤“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给“我”买来《山海经》时,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从这里,你可以读出与阿长有关的哪些信息?在这个语言描写中,我不仅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而且听到她那亲切自然的语言,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三哼经”是取的谐音,可以看出阿长确实不识字,但她留意听了,她是多么关心作者。语言描写(3)通过以上分析,用一句话全面总结阿长这个人物形象。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善良真诚、仁慈的美德。重点研讨研读19~29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