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2•答: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分子不能外流而留在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当移到膜外的K+所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足以对抗促使K+外流的膜两侧K+浓度势能差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跨膜净移动,膜两侧电位差也稳定在某一数值,这一状态称为K+平衡电位,也即静息电位。3•试述动作电位的波形及其产生机制3•答: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通透性的改变。①上升支刺激使膜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及电位差迅速内流而致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并反转;②下降支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浓度差及电位差外流,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5•试述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机制.5•答:轴突末梢兴奋,末梢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递质释放,递质经扩散而与接头后膜(终板膜)受体结合,使与受体耦联的通道开放,引起钠内流为主(钾亦外流)的离子移动,引起终板膜局部去极化,进而激发邻近肌膜AP的产生,从而完成信息传递。第三章血液'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2•答:血浆透压是指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分为: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3•试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3•答: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爆式集落促进因子(BP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雄激素等因素的调节。BPF主要调节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EPO主要调节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向前体细胞分化,2并加速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的增殖分化也有促进作用,还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使血中红细胞的数量相对恒定。雄激素可促进EPO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此外,甲状腺素、生长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对红细胞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EPO最重要,雄激素、缺氧等可刺激肾脏等组织产生EPO,故男性及高原居民红细胞数量较高。7.试述生理止血的过程。7.答:血管壁破损后,血液即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之后流血便会自行停止,此过程称生理性止血。经过三个时相:①局部缩血管反应:损伤使局部血管收缩、破损处封闭而止血,或使血流速度减慢,出血减少;②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下组织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填塞伤口,阻止出血;③血凝块止血栓形成与维持:血浆中凝血因子被激活,凝血启动,形成血凝块止血栓,更有效地填塞伤口而阻止出血。在凝血过程被激活的同时,血浆中的抗凝和纤溶系统也被激活,将凝血过程限制于局部,防止破损区以外发生血液凝固。9•试述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9•答: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是:(1)血管内膜光滑,血小板不易破损释放PF3,凝血因子刘不易被激活;(2)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可被流动的血液冲走而不能发挥作用;(3)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4)即使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可提高纤溶系统的活动清除。第四章血液循环3•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产生机制。3•答:心室肌AP分0、1、2、3、4等5期。除极过程即0期:RP(静息电位)时受刺激,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开,Na+内流一+30mV。复极过程分:1期(快速复极初期)+30mVTto通道开一K+外流一0mV;2期(平台期)0mV—Ca2+通道开/K+通道开一3Ca2+及Na+内流/K+外流一0mV;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Ca2+通道关/K+通道开f一K+外流一-90mV;4期(静息期)-90mV一钠泵工作一排出Na+、Ca2+,转入K+—稳定于RP。5•试述心交感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5•答:心交感N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及心室肌等,其节后f末梢释放NE,作用于心肌细胞膜B1R,引起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平台期Ca2+内流及肌浆网Ca2+释放增加,收缩力增强;肌钙蛋白释放Ca2+及肌浆网摄取Ca2+加速,舒张增强。窦房结P细胞的4期If加强,心率加快。慢反应细胞0期Ca2+增加,传导速度加快。6•试述心迷走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6•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