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让美术教材焕发活力与光彩石横镇中心小学张攀人文精神让美术教材焕发活力与光彩《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做法。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小学美术新教材中的内容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案例1:在《小小手》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欣赏了几组不同的手的想象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评述,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谈谈自己手形的特征,想想自己手形的变化。并请几位同学上台,沾湿小手在黑板上表达各种样子的手,比一比谁表达的手最有趣。按理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地感受手形变化,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但我认为手是人体的主要部分之一,它不仅可以传情达意,更能完成许多创造性的学习、劳动和工作。正如儿歌中所唱的“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以此为切入点,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小手不仅漂亮,而且可以神奇地创造出许多的社会财富。在一个更高层面的美术人文教育中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的双手多么重要,美丽的未来需要他们一双双的小手去创造、更新。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我要用我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美术作品。”;有的说:“我要用手形的想象画呼吁大家保护学校的环境,美化校园。”;有的说:“我要用我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为家乡的未来建设出一份力!”……面对小朋友们稚拙的作品和慷慨激昂的陈词,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的人文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不仅有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更有助于在美术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其自身的品德修养。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案例2:记得在《鸟语花香》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听一听这是什么鸟?看一看这是什么花?以此激发学生想象。此时,我趁“热”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潜能。“我们家乡有哪些花和鸟?”、“你看见过哪些独特的花和鸟?”、“你最想成为什么花,什么鸟?”、“如果你是花,你是鸟,你最想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从花和鸟的生活习性、色彩、特征等方面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产生了动手设计制作的欲望。此时,我发现有些学生似乎已胸有成竹,迫不及待地创造自己的“花”和“鸟”;而有些同学则在座位上交头接耳、互相探讨设计制作的方案;更有甚者,茅塞顿开,灵感一触而蹴。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花和鸟、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望。在剪剪、贴贴、画画等独特的美术创作表现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戴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头饰,和着《春天在哪里》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欢声笑语,展现了学生心灵深处对美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