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摘要】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国家,再过30多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人口结构老龄化已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或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人口结构‘未富先老’及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个性特点,并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给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概述按照现代人口学理论,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动态过程。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量纲国际上做过三次规定:1956年,联合国委托法国人口学家撰写并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一书提出65岁及以上的人为老年人,并规定当这一年龄界标以上的老年人口累积占到总人口的7%以上时,该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1956年以后,国际社会对老年人、老龄化以及老年型人口结构的认识和度量又做过两次调整。一次是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沿用65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而将老年人口系数从原来的7%调整到了10%,另一次调整是1982年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而“老年人口系数”则提高到了10%,即规定当某一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以上时,该国就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或60岁及以上人口≥10%,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和6.7%,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另据2008年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当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9亿,占总人口的11.8%。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10%增长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将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人,比重达3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2亿多人,比重达22%;届时每3-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如果按照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7%或60岁及以上人口≥10%的国际通用标准来看,我国于2000年已进入老年型国家,再过30多年,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个性特征及其影响1、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最终走向老龄化,这是不可逆转的,是经济规律决定的。但是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2、劳动年龄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劳动力供给的基础是劳动年龄人口1,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中国整体上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即劳动年龄人口高速增长,其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口红利。而蔡昉和他的合作者王美艳研究发现,在2000~2030年,我国不仅人口整体上趋于老龄化,而且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本身也呈现老龄化的趋势。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在今后若干年内,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还将继续增加,到2013年左右达到最高值72.1%,随后将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到2030年占比将在67%左右。从绝对数量看,劳动年龄人口在2016年左右达到最高值,为9.97亿人左右,随后逐年下降。与之类似的是,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将逐渐下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有的预测结果都显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今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的变化趋势,从动态的角度看,不容乐观。人们甚至可以在并不遥远的将来,看到劳动力无限供给终结的一天――而这,正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最基本的优势之一。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其实,劳动力短缺不用等到2020年或者2030年,当下已经显出了苗头。从前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