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修复摘要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呈恶化趋势,严重影响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们的健康。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营养物质、溶解氧、光照、温度、水动力以及底泥等影响因素有关。在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以及危害的基础上,论述了湖泊富营养化得生态修复机制和目标,分别对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水生动物修复技术的机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AbstractAtpresen,ttheleveloflakeeutrophicationisdeterioratinginChina,whichhasdestroyedthebalanceofaquaticecosystemsandendangeredhumanhealthseriously。Theformationofwatereutrophicationisreleatedtoseveralfactors,suchasnutrients,dissolvedoxygen,ligh,temperature,hydrodynamicandsedmient,etc.Basedonanalyzingthecausesandharmofwatereutrophication,theremediationtechnologyofaquaticplantm,icroorganismandaquatic-animalwerediscussedindetail,includingtheirtreatment-mechanism,processcharacteristics,existingproblemsandthefutureresearchdirection。关键词生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机制水生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排污量日益增加,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大量含有氮、磷元素营养物质的污染物不断排入湖(库),使水体的营养物质负荷量不断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⑴。水体富营养化不仅对水体水质有严重影响,而且影响到周边水环境和人文景观。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非常严重且呈恶化趋势。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8个国控重点湖泊中,满足II类水质的2个,占7.1%;111类的6个,占21.4%;W类的4个,占;V类的5个,占17.9%;劣V类的11个,占39.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在监测的26个湖泊中,重度富营养的2个,占7.7%;中度富营养的3个,占11.5%;轻度富营养的9个,占34.6%[2]。因此,预防和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势在必行。仅仅依靠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来减少排入水体的有毒有害物质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很被动的一种预防措施。随着水生态修复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深入,近年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较快。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根据水生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修复,促进良胜的生态演替,达到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的一种技术措施[3]。1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与危害1.1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击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贫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极为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尤其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生物量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沉积到湖底,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水质恶化,以致影响到鱼类的生存,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⑷。目前判断湖泊富营养化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总氮含量大于0.300mg/L,总磷含量大于0.025mg/L,透明度小于25m,叶绿素a含量大于0.010mg/L。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主要受营养物质、溶解氧、气温、光照、水动力和底泥等因素的影响。1.1.1营养物质。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是营养物质的增加。淡水水域藻类大量增殖的限制因子主要是磷,其次是氮,可能还有碳、微量元素或维生素。在适宜的光照、温度、pH值和具备充分营养物质的条件下,天然水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本身的原生质。有学者提出了藻类的经验分子式C106H263O110N16片⑸。这就是说,氮磷比按元素计为16:1;按重量计为7.2:1.0。当氮、磷比小于该比值时,氮将限制藻类的增长;当大于该比值时,则可认为磷是藻类增长的限制因素。但在一般情况下,水体中藻类能通过生物固氮作用从大气中获得所需要的氮元素,可利用的氮远比可利用的磷多同时,Leibig最小因子定律(Leibiglawofthem-inmium)指出: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提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