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及分类答: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少;有极性,朝向体表和各种管、腔、囊内表面的一侧为游离面,对应的一面为基底面;一般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上皮具有吸收、保护、分泌、排泄等功能。按其功能和分布可讲上皮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两类。简述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答: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构成。分泌部又称腺泡,呈泡状或管泡状,由一层锥形腺细胞围成,中央有腔隙;导管与分泌部只想相连,由单层或复层上皮组成。试述疏松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答: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细胞少,种类多,包括成纤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等。细胞外基质多,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三种纤维和基质组成。该组织分布十分广泛,在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其具有支持连接、防御保护、营养和修复的功能。试述浆细胞的光、电镜结构,来源和功能。答: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圆形,染色质多聚集在核周并呈辐射状排列,形似车轮装。细胞质较多,嗜碱性,近细胞核处有一色较浅而透明的区域。电镜下可见到胞质内含大量密集的粗面内质网,浅染区是高尔基复合体所在的部位。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和正常值答: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边较厚,直径约7~8um。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细胞质中充满了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具有携带O2和CO2,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正常成人的血液中,女性约含红细胞(~)*10^12/L,每L血液中含有110g~140g血红蛋白;男性约含红细胞(~)*10^12/L,每L血液中含有120g~150g血红蛋白;幼年血液中两者的含量均较高。试述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答:是白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细胞核有杆状核和分叶核两种。分叶核的叶数2~5叶不等,正常成人血液中多件2~3叶核的细胞。细胞质有许多细小的颗粒,电镜下又可分为两种:即特殊颗粒,较小,内含溶酶菌、吞噬素;嗜天青颗粒,较大,内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霉与酸性水解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是杀灭细菌。试述单核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答: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是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细胞核形态多样,呈圆形、卵圆形、肾形、不规则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颗粒细小,呈细网状,染色较浅。细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染为浅灰蓝色,内含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单核细胞在血液内具有一定的吞噬作用,穿出血管后分化为巨噬细胞。试述成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答:成骨细胞胞体较大,呈矮柱状或椭圆形,分布在骨质的表面。幼儿的成骨细胞较多。细胞核呈圆形,核仁明显。细胞质强嗜碱性,染为深蓝色。在电镜下可见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具有分泌类骨质的功能。试述破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答:破骨细胞数量较少,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一般可含6~50个细胞核。破骨细胞紧贴骨质的一侧有褶皱缘,细胞质嗜酸性,电镜下可见丰富的线粒体和溶酶体。破骨细胞具有很强的吸收骨的能力。骨组织的发生基本过程答:(1)骨组织的形成:首先形成类骨质,骨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转变为骨细胞,然后类骨质钙化成为骨组织。(2)骨组织的吸收:骨组织形成的同时,原有骨组织的某些部位又可被吸收,即骨组织被侵蚀溶解,在此过程中破骨细胞其主要作用。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同时存在,处于动态平衡。试述骨骼肌纤维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答:光镜结构:骨骼肌纤维呈细长圆柱状,胞核多个,位于肌膜下。肌纤维含大量细丝状的肌原纤维,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每条肌原纤维上的明带和暗带整齐的排列子同一平面上,而显示横纹。两相邻Z线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包括一个完整的A带及其两侧各二分之一的I带。超微结构:1、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由更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2、横小管在A带和I带交界处,肌膜从表面凹入呈小管状,分支围绕每条肌原纤维,称横小管。3、肌浆网即滑面内质网,是位于相邻横小管之间的大致纵行的小管系统,又称纵小管。其末端膨大,称终池。横小管和其两侧的终池构成共同构成三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