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施工后浇带的应用、设置和施工直接关系着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以供参考。1、建筑施工后浇带的功能1.1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①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②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③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1.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1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m设宽度为700~1000mm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但应为正温度)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2、建筑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分析2.1设置合理的宽度和间距在建筑施工中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需要保持建筑施工结构始终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性,但这并不是切割建筑施工结构整体为相互之间没有关系的模块。对于不超过22层楼高的楼板以及基础,有受力效应的钢筋不能被断开、切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结构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性,也符合了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的标准要求。当建筑施工中采用的后浇带有很大的跨度时,对于受力的钢筋就需进行断开、切割处理,然后在后浇带以后的浇筑过程中进行焊接联接处理,这样一来,就避免了楼板由于两头过大受力而2导致的结构下垂弯曲。此时,控制建筑施工后浇带宽度通常不低于7m。在建筑施工后浇带间距设置方面,当施工图纸有留设时,就根据施工图纸的留设施工。对于施工图纸构建的间距,不必需根据施工图纸的留设进行。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例如,对于广东矩形的建筑物进行后浇带施工时,保持后浇带的施工间距不多于40cm,还要根据广东地区的平均温度来选择合理的间距,但其间距应刚好或超过30cm。2.2选择合理的时间以及断面形式在断面形式的选择方面,需要设置成同混凝土结构断面形式一样的断面形式,这样一来,就会避免受力太过集中造成的建筑结构变形,也防止了在浇筑后浇带后的直缝问题。在后浇带施工的时间选择方面,考虑到混凝土会在两个月里完成构建,对于广东没有超过22层的高层建筑和裙楼的结构以及基础来讲,需要在沉降工序完成后进行后浇带的浇筑施工工序。裙楼以及没有超过22层的高层建筑会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主体结构的施工,而裙楼施工总量明显小于没有超过22层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施工总量,这便会出现裙楼提前竣工,但22层以下的建筑主体施工尚未完成的情况。实际来讲,裙楼荷载形成沉降时间较早,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形成沉降的时间较晚,并且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产生沉降会大于裙楼荷载,要解决这一问题,应等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彻底地沉降3完成后,再进行后浇带的施工工序。考虑到不同施工材料、不同施工季节,浇筑时间可能会被延后一段时间,这需要在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设计图纸里进行相关的说明。2.3选择合理的位置、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