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道德经》的读书笔记《道德经》的读书笔记当品尝完一本著作后,信任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书笔记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道德经》的读书笔记1《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第1页共83页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别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胜利。《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假如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行能再有实力第2页共83页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须要拥有安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觉,《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行能窥得其道,第3页共83页甚至不得皮毛。犹如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肯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现在很须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道德经》的读书笔记2纵观《道德经》,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可谓博大精深。数次读罢,仍多有不解之处,然只窥冰山一角,亦觉受用无穷。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第4页共83页《道德经》一书,“道”一字贯穿全文,可谓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说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事实上不行言说,但我们还是希望道有所言说,所以牵强给它一种代号,称之为道,就我理解,类似于西欧哲学中的“逻各斯”(仍有区分),即世间万物改变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经》向我们传授了很多有关道的感悟,教育我们如何通过了解自然规律,并以此指导个人行动来全生避害。而关于自然规律,老子提倡“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第5页共83页念对领悟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主动,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的过分作为。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物极必反,所以过分作为必将适得其反,老子举例说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确做法为“袭明”,既“将欲弱之,必先强之”(第三十六章),“袭明”的通则冯友兰先生说明:“想要得到的东西,须从反面起先,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第6页共83页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故而欲强,必先知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如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然富而不贵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们过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记》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醉,便有欲,欲,则有求,求,必缺静,躁,终将过,过,犹不及。“祸莫大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