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自然资源,开展美术活动初探静海一幼张凤英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地处城镇,靠近农村,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唾手可得的自然资源,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对这些瓶瓶罐罐、花草枝叶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美术活动是幼儿阶段另一种重要的语言,是他们比较感兴趣且经常参与的活动之一,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把自然资源引入美术活动,就是把孩子最喜欢的事物和最喜欢的活动的结合,更能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当今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一、走入生活,亲近自然,观察欣赏中获得美感,为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做铺垫生活经验是幼儿表达和表现的基础和源泉,幼儿阶段生活经验欠缺,对事物的认识直观、具体形象,他们能表现、反应的只能是他们亲自观察、接触,有感知、体验的事物。因此带幼儿走入真实的生活观察大自然,充分感知事物的特征,能让幼儿获得美感,萌生创作的欲望。结合季节特征,我们带幼儿走入玉带公园,观察柳树叶子、杨树叶子的不同,寻找各种颜色、形状的花。观察小河里的水的流动,倾听鸟的叫声。观察麦苗、小草、蔬菜的生长变化,亲自采摘水果、种子,引导幼儿用好听的词汇描述自己的发现。结合节假日,带幼儿走入社区、庄稼地,参观瓷器店、欣赏街道边的吊挂、有特色的新型建筑。采撷秸秆、棉絮,捡拾石头、贝壳等。户外活动机会,引导幼儿欣赏花坛里、院子里盛开的花、结出的果子,大树的变化。在地面上寻找蚂蚁的家,看蚂蚁的爬行。通过亲自看、听、摸、动,幼儿体验了愉悦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也为他们的美术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二、立足本土,巧用资源,精心选择适宜材料,是开展美术活动的前提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丰富充足的原材料既可以激发孩子们创作的火花,又能引起幼儿的联想和行动。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本地、本园的实际,广泛挖掘家长资源因地制宜的选择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并力求安全、卫生、经济、实惠。结合季节及活动的开展,我们发动家长、带领幼儿亲自走入大自然获取大量的自然物原材料。如农作物中的秸秆、种子、实物壳、皮儿,还有野花、野草、树根、树杈、石头、果壳,蛋壳,树叶,稻草、果实等。另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循环使用等举措在每个家庭屡见不鲜,因此废旧材料的收集也是开发农村资源的又一举措。我们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搜集废旧材料带到幼儿园。比如生活中剩余的外包装:牙膏盒、牙膏袋、饼干桶、饮料瓶、纸袋等,还有过时不用的扇子、小鞋、筛子、口罩、背心、围巾等,以及生活用品:纽扣、毛线布头等,大大小小、方方面面,既满足了孩子好玩好动的天性又提升了家长变废为宝的意识。三、尊重幼儿,提供空间,创设宽松自主的环境,是开展多形式美术活动的必要条件《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能让每个幼儿在参与活动的同时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首先,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尊重幼儿的自主意愿,尊重幼儿独特的表现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参与活动,创造每个孩子表现的机会。如树叶粘贴活动中,老师提出开放性问题:“树叶象什么?”“树叶可以变成什么?”在一一肯定幼儿想法后,提供单、双面胶,胶棒,剪刀,彩笔,鼓励幼儿创作。随后幼儿有的粘、有的剪、有的组合、有的添画,不多时一幅幅形态各异的作品展示在幼儿面前。宽松自主的精神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灵感,有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其次,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我们利用幼儿园仅有的空间开辟了“小小活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