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什么”比“如何考”更重要一、全国英语I卷:英语学习与思辨及表达应融为一体王蔷罗少茜《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12日第16版根据课标要求,本文力求从测试质量的五个方面(鉴于尚无考试结果,故不对信度进行分析),效度、真实性、互动性、测试影响(包括反拨作用、对学生、教师、社会及教育体制的影响)、以及实践性,对2014年全国英语I卷进行评析。2014年英语高考试卷在题型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取消了延续多年的15个单项选择题,代之以语篇形式出现的10个语法填空题。试卷由四大部分组成:听力(30分)、阅读(60分)、语言知识运用(55分),其中完形填空40分,语法填空15分;写作(35分),包括短文改错10分和信件写作25分两小节。本文从三个部分进行评析,由于未见到听力原文而无法准确判断听力的测试要点,故在此不作评析。阅读理解: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阅读理解包括两小节,第一节有5个阅读篇目,其中记叙文2篇,说明文2篇议论文1篇。选材涉及校园文化、生物种群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第二节的阅读内容涉及对未来社会职业技能的培养。第一节考查范围既包括对内容细节、词义、句义的理解,也包括一定的逻辑推理、判断和概括能力。其中考查事实性信息的题约占三分之一。另有考查文体特点1题,根据上下文猜词1题,根据上下文推断意义6题,推断作者态度1题,概括总结1题。可以看出,第一节对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除了获取细节或事实性信息外,还关注到了逻辑推理、概括总结和辨别文体特征等能力。第二节的阅读任务更注重对语篇整体意义、逻辑关系和内在连贯等综合阅读能力的把握,体现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平时仅关注句子层面的语法和词汇学习,则很难在这里获得高分。这种阅读测试方式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语法和词汇为重心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平时要多阅读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英文文章,特别注意根据所读内容,思考个体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英语教育的人文属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逻辑思辨能力。尽管全国英语卷I卷的阅读理解题型较前几年有所改进,但在文体形式和题型设计方面可以更丰富,如阅读图表信息、分析篇章结构、语句逻辑排序等,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阐释、评价和欣赏文本字面和背后的意义,借助词汇知识和其他文本知识、包括文体和文本结构知识,正确理解意义和认识事物深层含义等。知识运用:考查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本部分试题两小节中的第一节为完形填空,重点考查词汇运用。其所设的词汇选项并不拘泥于考查考生对词汇本身的理解,还侧重考查考生的语篇层面理解和词汇运用能力。所提供的选项中,形式和词性无误,只有词义差异,学生必须在理解语篇意义和把握逻辑连贯的基础上,选择最得体的词义。第二节的语法填空题为今年的新题型。采用语篇填空形式,文章的内容和语言都不难,侧重考查学生对语篇深层信息的理解,以及在语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填空形式不同于过去的单选,而是要求学生或根据所给选项写出正确的词性或词形,或根据上下文自己补充完整,这样的语法考查方式,考生仅靠记忆或孤立的语法知识学习是无法完成的。事实上,每个语法知识都有其特定的表意功能,只有将语法知识运用到所表达的语言意义中,才能真正做到有效运用语法知识,这恰恰体现了学习语法知识的目的,体现了课标提出的对学生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有利于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脱离语境学习语言知识是无法有效表达意义的。英语写作:考查有效书面表达能力本部分也包括两节,第一节为短文改错,重点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第二节为控制性写作,重点考查学生能否有效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以及能否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真实思想的能力。短文改错要求学生为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任务设计具有真实性,特别是对于在平时课堂中体验过同伴评价的学生来说,会比较熟悉,有助于学生消除紧张心情。同时,这种场景设计还具有一定的正面反拨作用,它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同伴评价活动,倡导学生参与式的自主学习模式。短文改错部分的不足在于其任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