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章消化道感染的细菌学习要点一、大肠埃希菌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杆菌;分解乳糖产酸,可与不分解乳糖的志贺菌、沙门菌等相区别;主要抗原有0、H和K三种,是血清分型的基础。致病性肠道外感染:引起化脓性炎症,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主。肠道感染:某些血清型引起腹泻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主要感染婴幼儿和旅游者,致病物质主要为肠毒素和定植因子,肠毒素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二种,LT的作用与霍乱毒素(CT)相似,并与其有交叉抗原,LT能激活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AMP升高,ST激活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鸟苷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GMP升高,细胞内的cAMP或cGMP升高致肠液大量分泌于肠腔引起腹泻。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致病机制为粘附和破坏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细菌粘附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定植增殖,致粘膜刷状缘破坏、微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及功能受损,造成严重腹泻3)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主要的血清型为O157:H7,毒力因子是菌毛和Vero毒素,Vero毒素能使肠上皮细胞死亡脱落、肠道出血、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变性以及血小板聚集、损伤内皮细胞,可引起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性紫瘢。4)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发病机制与痢疾相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菌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炎症和溃疡、腹泻。5)肠集聚型大肠杆菌(EAggEC):发病机制为聚集性粘附和产生毒性物质,该菌是儿童持续性腹泻的病因之一微生物学检查法病人细菌学检查64肠道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肠道内感染取粪便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泌尿道感染患者的标本还应做细菌总数测定,每毫升尿细菌超过105个有诊断意义卫生细菌学检查以“大肠菌群值和大肠菌群指数”及“细菌总数测定”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卫生部规定的饮水卫生标准是大肠菌群值不小于333ml,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细菌总数V100CFU/ml。防治原则重要的预防法是:防止粪便污染,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二、志贺菌属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的个别菌株外,均不分解乳糖,有0、K两种抗原,0抗原是分类的依据,根据0抗原差异将志贺菌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4个群。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侵袭力:是志贺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毒素:①内毒素:各群志贺菌都能形成强烈的内毒素,导致内毒素血症、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②外毒素:多由痢疾志贺菌I型和II型菌产生,称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性种生物活性。所致疾病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无动物宿主,经粪一口途径传播,细菌性痢疾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中毒性痢疾多见于小儿,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死亡率高。带菌者有3种类型: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免疫性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免疫期短,不稳固,各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抗感染免疫主要依赖消化道局部分泌型IgA(SIgA)。微生物学检查法取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采其脓血或粘液部分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清65学鉴定可确定菌群和菌型,必要时通过senery试验测试细菌毒力,可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快速诊断。防治原则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断、隔离和彻底治疗外,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及食品卫生监督,减毒链霉素依赖株(Sd)活疫苗和重组活疫苗对人群有一定保护作用,该属细菌易产生多重耐药,治疗前应先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三、沙门菌属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杆菌沙门菌属不分解乳糖,各菌生化反应较有规律,对鉴定细菌有重要意义抗原构造复杂,有菌体抗原(0)、鞭毛抗原(H)、表面抗原(Vi)及菌毛等重要抗原)0抗原:是LPS中的多糖部分,刺激机体产生IgM,0抗原有许多组成成分,含有相同抗原组分的细菌归为一组,分成A~Z、051~063、065~06742个组。65672)H抗原:为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生IgG型抗体,根据H特异相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将组内细菌分成种或型。3)Vi抗原:为聚一N—乙酰D—半乳糖胺醛酸,与细菌毒力有关。(4)抵抗力:对胆盐、煌绿等染料耐受力较其他肠道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