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须要打算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1页共154页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2.忆:惦念。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第2页共154页4.异乡:他乡、外乡。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6.逢:遇。7.倍:特别。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9.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简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迫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第3页共154页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根据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动,含蓄深厚,既朴实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闻名诗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第4页共154页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指导学生精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寻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沟通,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尝,深化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第5页共154页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学问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第6页共154页1、谈话引入。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沟通如何停顿。2、组织学生沟通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第7页共154页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九月九日惦念家乡的兄弟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6、组织探讨: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第8页共154页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三、品读古诗,深化理解古诗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索问题。2、组织学生沟通。3、逐步提问: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第9页共154页关吗?为什么?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4、组织学生小组探讨,再组间沟通。老师指导、点拨。5、小结古诗的写法。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四、组织练习反馈1、说明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独_______倍______第10页共154页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2、填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五、课堂小结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假如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六、爱好作业调查我国古代节日风俗,相互沟通沟通。第11页共154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3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3、重点学习生字“插、遍、遥、异”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2、体会诗中的思乡情感。教学过程:第12页共154页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大家知道今日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