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感受体验中快乐交往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社会性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当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并没有带来自身和他人的任何先见,他们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认识他人的,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学会表现自己,理解他人,相互沟通,建立友谊。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逐渐成为社会中的一员。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尤其是4——5岁的幼儿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开始喜欢和同伴交往。但他们自制力差,易冲动,具有强烈的情绪性,自我中心化强,每个幼儿对集体的适应能力受其个性、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也均不相同。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表达情感与交往合作的技能,使其感受共同生活的愉快?以往的社会性教育,其学习内容往往由教师凭主观确定,教育方法也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如,我们常会这样说:“小朋友要互相谦让,懂得谦让才是好孩子”。“你打人不对,快说对不起”结果幼儿根本不理解行为的意义,常常出现下列情景:两名幼儿争抢玩具,其中一名幼儿竟理直气壮地喊:“老师你看,他不谦让我”。再如,一名幼儿把别人打哭了,可他只是毫无歉意的说了一声“对不起”就走开了。这些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说明,说教式的社会性教育难以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行为的形成。幼儿只有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中,在丰富的一日活动中,在亲自感受、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为幼儿营造一个师生融洽和同伴友爱的氛围.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帮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在户外活动中,开展以强带弱的活动。开学初,班里来了两位插班生,刚来到新的集体陌生的环境中,显得不合群、焦虑、哭闹、不与同伴老师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等现象。为此,教师请语言发展好、交往能力强的幼儿主动的与他们交往,和他们一起合作游戏,帮助幼儿渡过困难期,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与此同时,还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扬鼓励,既发展了交往能力强的幼儿又锻炼了交往能力弱的幼儿,达到相互共学的作用。再如我们结合主题《各种各样的车》开展了“汽车俱乐部”的活动。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同时,结合幼儿之间发生的争吵,让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说”、“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强夺、捣乱等。在这些活动中,综合培养了孩子慷慨大方、乐于与同伴分享、勇敢战胜困难、开朗的良好性格。在经过一学期的各种活动练习后,我发现我班孩子由原来的自私孤僻变得大方开朗,他们常会带自己的玩具来给同伴们玩,而且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等待、互相谦让。(二)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将社会性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需求,变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1.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孩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在活动中我们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合作、谦让、助人、抚慰等,通过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