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祝福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词语积累:毕竟寒暄烟霭朱拓瘦削间或一轮悚然踌蹰谬种诧异负疚俨然忌讳百无聊赖形骸模样踱出沸反盈天荸荠走投无路草窠怔怔咀嚼渣滓唾弃一瞥拗不过蹙缩诡秘炮烙窈陷惴惴伶俐歆享蹒跚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3)“我”人物形象分析。2.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2)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时代背景《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要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残害下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凶残本质。快速阅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快速阅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结构特点情节结构情节结构序幕序幕————结局结局————开端开端————发展发展————高潮高潮————尾声尾声————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倒叙:倒叙写祝福景象写祝福景象祥林嫂寂然死去祥林嫂寂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卖改嫁祥林嫂被卖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祥林嫂再到鲁镇再写祝福景象再写祝福景象倒叙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的作用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迅作品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请找出来,说说当时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初到鲁镇——再到鲁镇——讲阿毛故事——门槛——不让祝福——行乞有无灵魂——顺着眼安分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精神有些麻木没有神采的眼睛直着眼分外有神失神、窈陷眼珠间或一轮忽然发光又有希望再受打击麻木一丝希望眼泪,写尽了祥林嫂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眼泪,写尽了祥林嫂从生到死的过程!作者用白描手法刻画了祥林嫂的眼睛,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13大骂新党“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