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落后地区环境污染的调研报告一、贫困落后地区环境污染现状**省**州是典型的贫困落后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目前仍有15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是**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努力脱贫致富成了一级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一)工业“三废”污染怵目惊心。“十五”期间,全州工业用水15104.9万吨,重复用水3821.97万吨,累计排放工业废水8539.6万吨,达标排放废水3583.7万吨,重复用水率25.3%,达标排放率42%。工业废水中十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9107.625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六价铬三项主要污染物排放率高达99.45%。全州工业废气累计排放3027483万标立方米,其中燃烧废气排放与工艺废气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7%和83%。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为43459.6吨、15654吨、157905.5万吨,达标排放率仅10.1%、26.95%、10.7%。全州8个县市,工业废气等标污染负荷比超过10%的有6个县市,累计负荷比为86.1%。全州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高达667.8万吨,较“九五”期间增加约1.5倍,综合利用量仅为60.8万吨,平均年利用率仅9.1%,处理处置率仅25.21%。其中冶炼废渣、尾矿产生量最大,占总产生量的85.28%。大量的“三废”排放量对**州环境构成直接威胁:一是主要河流严重污染。矿产品加工企业集中的花垣河、兄弟河流域,峒河、万溶江流域,主要污染物超过河流水环境容量均在100倍以上。流经城镇的河段粪大肠菌群及锰、镉、铅等金属污染物严重超标,武水河溪断面的水质为ⅴ类,花垣河川心城断面的水质为劣ⅴ类,已经丧失了使用功能。二是环境污染纠纷呈加剧趋势。“十五”期间共接受、处理群众来信来访1485件次、人大代表提案136件、政协委员议案123件。其中2004年环境信访210件,创历史新高,2005年高达298件(次),增加88件,再创新高。三是“三废”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居高不下。“十五”期间全州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36起,第1页共6页造成人员伤亡5人、死亡1人;农作物受害面积270万平方米,污染鱼塘13万平方米;事故赔偿300万元,其中99%因“三废”污染所致。其中2004年度共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22起,直接经济损失29.3万元,其中水污染事故和大气污染事故发生率高达95.24%。2005年各类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率较2004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06年1-6月,就发生较大的环境污染事故4起。(二)农村“面源”污染令人担忧。据初步统计,仅2003年至2004年,化肥、薄膜的使用量递增率高达4.6%、6.2%,2004年农药使用总量高达3204吨,平均每亩1.7千克,位居全省第三,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占使用总量的9.93%。农业化肥施用量2004年较上年高出8163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004年较上年多93吨。年畜禽养殖排放污水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相当于工业企业年排放废水量的64%和化学需氧量的59%。生活污水和垃圾也直线型增加,仍有83.9万农村人口饮用水高氟、高砷、高污染水。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治理工作在贫困地区未曾启动,仍是一片空白,使农民健康面临威胁,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新农村建设步伐。(三)城镇生活及其他污染与日俱增。**州仅占总人口25.16%的城镇人口,2005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高达2672万吨,仅处理182万吨,处理率仅为4.96%,较2004年高出257万吨,较2003年高出439万吨,较2002年高出1252万吨;生活及其他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8730吨,较2004年高出993吨;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高达22313.8吨,氨氮排放量高达1697吨,分别比2003年高出22292吨、134.8吨,较2002年高出8986.2吨、650.4吨;生活及烟尘排放量高达8865吨,较2004年高出580吨,较2003年高出2372吨,较2002年高出3199吨。城镇生活污染的与日俱增同环保污染治理设施的严重短缺形成了巨大反差。据统计,**州目前仅有污水处理厂一个,年生活污水cod去除量仅为排放对贫困落后地区环境污染的调研报告量的0.93%,年氨氮去除量仅为排放量的1.23%,年二氧化硫和烟尘去除量为零。第2页共6页二、治理环境污染面临的突出矛盾严峻的污染现状与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