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的创造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建议21世纪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和知识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内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加强创造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的主要趋势,成为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创造教育的起步比国外起步晚,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着种种问题,我国创造教育的现状堪忧。反思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成为我国创造性教育的当务之急。关键词:创造性教育、现状、反思1998年6月江泽民主席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经初漏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他强调弘扬创新精神,建立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大量培养具备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21世纪,全球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以往传统经济时代相比,技术和知识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我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发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教育发展创造学产生20世纪初,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其标志就是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的奥斯本于1941年出版的《思考的方法》一书。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1949年奥斯本又在布法罗大学开办了“创造性思考”夜校。“二战”之后,创造教育普遍受到重视,美、日、英、法分别成立了创造学会、创造教育研究机构。尤其是日本,日本在创造学知识的普及与应用方面,当之无愧是世界一流的。他们除了有全国性的“日本发明学会”和“日本创造学会”之外,其突出的做法就是真正相信蕴藏在每个人头脑中的创造潜力是能够开发出来的,在国内掀起了“全民皆创”的开发全民族创造力的热潮。中国的创造教育思想古已有之,“五四”前后曾形成创造教育研究的一次“小高潮”。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30、40年代更是大力倡导和实践创造教育,于1933年创立第1页共6页了创造教育理论,发表了《创造宣言》,但因战事连绵而未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的30余年,又因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创造教育趋于沉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它奏响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序曲,1979年人才学首先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随着人才学研究的深入,如何评价和培养创造型人才问题很快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恰好这时创造学也从日本传入了中国,创造教育随之走上了历史舞台。1983年6月28日,在XX市召开了第一次创造学学术研讨会,标志着创造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诞生了。1984年3月1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5年10月16日,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1995年10月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会。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等课程,创造教育正得以迅速、全面地推广和普及。对我国创造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创造性认识上“人力”化由于大学教育的“人力化”倾向,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仅注重以能力、技巧为核心的创造性“人力”因素的发展,片面追求这种“人力”因素所带来的外在成就,忽视创造性给个体自身带来的幸福感和心理、精神的和谐,尤其是健全心理的发展和整体人性的完善。假如创造教育是以能力、技巧为核心的话,那么创造活动沦为少数人用来证明和表现自己过去形成的知识和总结的技巧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根本称不上是创新活动,导致这种结果的教育也称不上是创造教育。事实上一个没有受到过教育的人有发明创造成果比比皆是。可见,发明创造不是知识、技巧的必要条件。一项关于北京、广州、香港、台北四地的大学生创造观的研究显示,我国大陆大学生在创造力的认识与评价上较为狭窄,他们多从治国的突出成就和科技上的重大突破的角度来看待个人的创造力表现,将创造力与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紧密结合起来,绝少考虑到创造力在社会其他领域(如艺术、商业等)的多元表现,更没有考虑创造力在平常生活中的表现。这说明我国大学生在创造性观念上认知范式单一,仅仅以实用性为核心,看重外在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