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开发调研报告农村实用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摸清全县农村实用人才现状,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政策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最近,岳池县人才办、人事局和农业局组织力量对本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进行了深入调研。一、基本情况(一)人才结构现状1.人才总量。全县有农业实用人才20424人,占全县103万农业人口的1.98%。全县832个村,平均每个村达23.72名。全县劳动力340000人,每万名劳动力拥有实用人才约68名。2.人才结构。实用人才中,种植业7207人,养殖业6922人,加工业2070人,服务业4225人,分别占人才总数的35.3%、33.9%、10.1%、20.7%。3.人才分布。实用人才大致呈县城周边农村、中心镇农村和山区农村三个层级分布,分布比例为6∶5∶4。4.文化结构。高中、中专以上实用人才2722人,初中文化10978人,小学文化6724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3.3%、53.7%、32.9%。5.年龄结构。35岁以下5983人,36至45岁9979人,46岁以上4462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29.3%、48.9%、21.8%。(二)人才结构特点1.管理型人才少,但占农村经济收入比重大。管理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建筑、电力等高收入行业。一般情况下,一名外出的管理型人才,可带动15至20名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平均在8000元以上。在重点调查的78名实用人才中,这类行业的人才约占25%,而经济收入却占了53.3%。种养业管理人才中村组干部占大部分。村组干部文化素质、管理水平,以及在科技信息资源占有上具有优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导向作用。2.种植、养殖型人才数量比重大。调查表明,种养业人才第1页共6页占实用人才总数的68.9%,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他们有本土发展的强烈意识,有资源优势,占天时、地利、人和,在优选、优种(养)、经营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广大农民。抽样调查中,120余名种植、养殖人才带动了1350余户农户通过种植、养殖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他们的领头作用不可忽视。3.能工巧匠型人才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工巧匠在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例如木工、石工、编织、运输、修补、加工等行业的能工巧匠,这些人才多有一技之长,他们用所学到的“手艺”,利用农闲空余时间做点小工,或专门从事本行手艺,所获取的经济收益既能补贴自身经济上的来源不足,又能带动其他农户增加经济收入。这类人才占人才总数的19.5%。4、回乡创业型人才具有示范效应。在实用人才中,回乡创业人才较少,仅为人才总数的0.01%。人数虽少,但他们带回来的生产、经营观念不断冲击着广大农民们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认识,为农村人才的成长进步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回乡创业人才所形成的创业模式和人才成长模式,不断影响着其他农村人才的成长,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二、存在的问题(一)低层次、低水平与自然发展并存。低文化导致了这种现象存在。在被调查的农村实用人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总人数的86.9%,具备与农业本专业相近或相关专业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实用人才几乎为零。由于没有理论作指导,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在农村推广缓慢。同时人才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升,就整体而言,基本上是在自然状态下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实用人才在现阶段尚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发展的“三低”状态。(二)人才资源紧缺与人才分布不均并存。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实用人才大多集中在种养、建筑、电力建设、管理(村、组干部)等少数几个行业,而新农村建设大量需要的会经营、第2页共6页善管理的复合型中高级层次人才则严重匮乏。调查还显示,城市周边农村人才多于山区人才,离城市越远,人才越少,同时中心城市周边农村人才又多于小城镇周边农村人才,这种结构已经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三)盲目自发与组织无序并存。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无规划、无目标、无培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村实用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取得,多数是靠祖传、师承、模仿而得来,他们对培训的概念、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