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给公共管理创新的启示摘要。创新和发展是时代的特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领域一直没能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导致公共管理缺乏中国特色。文章以法家思想为例,将法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与当代公共管理相结合,使中国的公共管理能够具有民族精髓,根植本土,进行创新。关键词:法家思想;公共管理;创新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集中于对西方公共管理思想和制度体系的研究,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公共管理面临的难题不断增加,创新是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既需要对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众所周知,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必然深深地镌刻着民族文化的烙印,我国千百年来的管理智慧和底蕴积淀对公共管理创新具有相当大的人文道德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借鉴意义。本文将法家思想中极具特色的思想作为研究公共管理创新的文化平台,为其创新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民族底蕴。一、研究法家思想的意义法家管理思想既是我国古代众多改革家、思想家、政治家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萌芽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并在战国末期达到成熟,它不断地超越自我,最终完成理论体系的构建,在政治上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自汉代以后,统治者多采取外儒内法的方式来管理、统治国家和臣民。虽然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但是作为具有实践向度的法家管理思想,如“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不法古,不循今”等,仍历经千年而不衰,对当今社会发展和当代社会治理具有启发意义,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也极具借鉴价值。二、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概述1.管仲的思想主张⑴治国以法,治人以德的治国思想。“圣君任法而不任智,第1页共5页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这表明管仲极重法度,认为法度是进行管理的根本。“以规矩为方圆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表明管仲重视立法,只有建立法度让人们有法可依,才能做到有法必依,以法制的准绳治民安邦。管仲提出“厚其生,输以财,遗以利,宽以政,匡其急,振其穷”的德政具体化措施,管仲还说:“凡此六者,德之兴也。”管仲提出的施政以德的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道路、轻徭薄役、社会保障与扶助等各个方面,他将解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提高到德政方面,这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大突破,对如今的政策制定、改善和保障民生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⑵赏以劝善,罚以除恶的赏罚观。管仲非常重视赏罚分明,客观公正。“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喜以赏,怒以杀,怒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这说明赏罚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如果以君主的喜恶为标准,则法令失去意义,百姓不忿,国家也会动荡。这样的赏罚观在今天依然适用,对工作人员的嘉奖或赏罚,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才能够保证公平。2.商鞅的思想主张⑴宏观的法治观。“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以治法者强,以治政者削。”这表明要把法令作为治国的根本,要建立令民众能够懂得的法令,实行普法教育,使得官吏能够依法执法,民众能够知法守法,同时还要处理好依法和用权的关系。商鞅认为,无论法律还是政令,都只能出自国君一人,这样才能够保证法律政令的唯一性。⑵“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革新变法的思想,是商鞅思想的精髓,在《商君书》中详细记述了争论变法的问题,“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成为商鞅提倡变法的名言。表明了治国之道,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一定要拘泥于古法。“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进而说明只有不断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才能使国家发展富强。3.韩非的思想主张⑴“法”思想。在韩非的思想管理体系中,法是治国的根第2页共5页本原则。韩非认为,“道法万能,智能多失”,他主张“以道为常,以法为本”,他坚持“一民之轨,莫如法”。“奉法者强则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