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调研报告[全文5篇]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丁国琰2009年第5期——文化建设近几年来,XX市文化体育系统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面向基层开展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针对过去孝感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实际,近几年来,我们在进一步明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突出农村文化工作地位的基础上,抓住中央、省加大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力度这一机遇,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地方基层文化事业大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落实县、乡两级政府项目配套资金,新建了一批规模适当、功能齐全、方便群众活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使二分之一的乡镇有了较高标准的文化活动场所。二是为县(市区)专业剧团和电影公司,配齐流动演出车和电影流动放映车。各县(市区)文化部门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和部门筹资等方式,新建、改扩建和维修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三馆”设施,使之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效能明显增强,为基层群众提供经常性公共文化服务创造了条件。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我们本着节俭、实用的原则,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利用综合文化站阵地,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7年在XX县区15个乡镇全部推开,2008年汉川、应城两市所有乡镇陆续完成。二是与村支部党员活动室配套,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立综合性的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文化中心户;抓住国家实施“2131”(文化部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工程计划的机遇,组建XX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为全市实现每村一月看一场公益电影打下基础。三是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近三年全市已安装村级体育健身器材300多套。据统计,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文体基础设施建第1页共4页设资金8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县(市区)“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拓展文化活动内涵文化特色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过人民群众长期创造、积累、传承的文化精华,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孝感以董永孝行感天而得名。孝文化是孝感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孝文化名城”的要求,我们先后多次组织孝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孝文化艺术节,组织以书写孝文化为主题的全国万人书法大奖赛,开展评选“十大孝子”、“十大孝媳”活动,创作了以《黄香故事》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建设孝文化主题公园,改造、修复孝文化遗址遗迹,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净化人们心灵,陶冶情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形成文化产品的地域个性特色,是XX市农村文化的又一亮点。发源于黄孝一带的楚剧艺术,在孝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市、县文体部门组织专家,从剧本、音乐、表演技巧等方面,对楚剧艺术进行创新。我们连续多年举办全市广场楚剧展演,各县(市区)派剧团参加。每次演出时,观众都在万人以上,既活跃了群众文化,又促进了剧目的创新和水平提高,使这一传统的楚剧艺术更加发扬光大,成为孝感文化的一张名片。此外,各县(市区)文化部门还注重加强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如汉川的善书(说唱艺术)、诗词楹联,孝南的剪纸,云梦的皮影、三节龙,安陆的漫画,应城的膏雕,大悟的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都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如云梦的皮影,作为全国两个进京演出的代表队之一,2007年在中华世纪坛参加了世界文化遗产日展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汉川还被授予“全国诗词楹联之乡”。三、坚持多法并举,提高文化活动的组织化程度针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自发、零散、随意、被动的实际,我们注重发挥市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让更多的群众享第2页共4页受文化发展的成果。一是市场运作“办”文化。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协办、社会资助等方式,组织企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