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三苏祠文化调研报告VIP免费

三苏祠文化调研报告_第1页
1/15
三苏祠文化调研报告_第2页
2/15
三苏祠文化调研报告_第3页
3/15
三苏祠文化调研报告三苏祠位于XX省眉山市,原是宋代大著名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以后,人们为了祭祀三位文豪,才将苏宅改建为祠。经过多次改建和重修,三苏祠现在已经是一座占地近100亩的古典园林,祠内古树掩映,楼阁参差,不仅是一处流淌着文豪风采的古典人文景观,也透露着迷人的自然气息。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融入自然的风格,更体现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气质。此次对三苏祠的文化调研,主要通过考察其建筑及相关典故,了解到三苏父子的文化影响及这处文化遗产背后隐含的人文价值。一、三苏祠建筑群落三苏祠的建筑主要有正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采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等。整个园林建筑以正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为中轴线,其他建筑均衡位于左右。二、重要景观和相关典故走进三苏祠,映入眼帘的即是三颗参天古树,分别是两株银杏和一株黄角树。银杏树分雌雄,银杏树长期生长的条件之一是要雌雄并存,但这里的两株都是雄树,这堪称奇迹。因此,这三棵树便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它们象征着三苏父子,黄角树代表苏洵,两株银杏分别代表苏轼和苏辙。这三株古树隐喻三苏父子在文坛的长青地位。连接飨殿与启贤堂的东厢房里塑着苏家六位重要女性的塑像,她们分别是王弗(苏轼第一任妻子)、程夫人(苏洵妻子)、史夫人(苏辙妻子)、王闰之(苏轼第二任妻子)、王朝云(苏轼之妾),任采莲(苏轼乳母)。这六位女性对苏家的文化影响有着重大贡献。王弗是苏轼的结发妻子,也是他的贤内助,每当苏轼读书,她便在守在一旁,当苏轼每有遗忘,她就从旁提醒。王弗还有“幕后听言”的古事,每当苏轼与访客谈话,她都在屏风后倾听,事后告诉苏轼她的见解。王弗去第1页共15页世后,苏轼为其写下千古流传的到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他一生最大起大落的25年,王朝云是苏轼文学艺术上的红颜知己。史夫人任采莲抚养东坡长大,还抚养了东坡的三个儿子。她照顾了苏轼一生,随苏轼漂泊,最后在黄州去世,苏东坡还为她写了《乳母任氏墓志铭》。厢房还有一组雕像为程夫人教子,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教导儿子的形象。据说正是这位程夫人,成就了苏氏三文豪。程夫人出生名门,下嫁于清贫的苏家。当时苏洵不思进取,程夫人是为有胆识有见解的女子,三苏祠的苏宅就是程夫人不甘屈居人下,从老家搬出来而租赁的,她靠着经营布匹养活一家,上孝公婆,下教子女,还要打理家务,这让苏洵深受感动,便励志上进。当苏洵外出求仕时,她就担当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就是程夫人为苏轼讲解《汉书》中范滂铁面无私的故事,这对苏轼正直不羁的性格形成有着重大意义。司马光为她写的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披风榭对面是东坡盘陀坐像,东坡洒脱不羁的形象坐于碧池绿树之中。东园的碑亭里还有一块东坡盘陀画像碑。据说是苏门四学士在京任职时聚会,而苏轼在外任职,便由李伯时画了幅坐在水中大石上的东坡盘陀像,聚时就挂起来,表示东坡在场。洗砚池,原是苏家的一个小池子,是苏家兄弟少年时洗涤笔砚的地方,后人将其开辟为洗砚池并筑起围栏。这个小小的池塘涤荡的正是苏家文豪的千古风流。船坞旁边有座塑像叫“八娘伴母”,碑文描述了雕塑的内容:母指的是程氏夫人,八娘是苏洵的长女,苏轼苏辙的姐姐。八娘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十七岁出嫁给母舅之子表哥程正辅,程家恃富有而虐待八娘,八娘十九岁病故,苏家为此不与程家往来。司马光为程夫人所撰墓志铭中说:“幼女八娘,聪颖爱学,为文可观。”后世文人为这桩不幸婚姻惋借,就另编了一个美好姻缘,认为八娘嫁给苏门四学士中的秦少游很适合,就把姐姐改作妹妹,演绎出一段《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流第2页共15页传于戏剧、电影或小说,使苏小妹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学人物。三、三苏祠的人文价值三苏祠不仅是三苏故居,还被建成一个相关的苏氏文人景观群。里面记录着三苏父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三苏祠文化调研报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