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新优势交流材料鹿苑茶与湖南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同列中国四大黄茶。据同治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御用“贡茶”。自XX年起,鹿苑茶被编入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中。1982、XX年两次获得商务部评选的中国名茶称号。近年来,在采花毛尖、邓村绿茶等迅猛发展、大幅占领茶产品市场,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名响全国的同时,的鹿苑茶却质优不占市场、品精不成批量,“养在深闺无人识”。长此以往,必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当务之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振兴茶叶产业,唱响鹿苑茶品牌。一、突出改良品种,推进茶叶产业良种化茶树的良种化是茶叶生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我县茶叶品种多而杂,有本地品种,有外来品种有小叶品种,有大叶品种;有知道名称的,有不知名的,品种五花八门。就是同一品种的茶园,包括鹿苑茶核心产区鹿苑村茶园,也是发芽时间不一,叶片大小、肥瘦、颜色和柔软程度、茸毛多少不一,制出的茶叶在匀度、净度等品相上不一,在品质成分上也差异较大。据专家介绍,茶树为异花授粉,同一品种茶籽种出的茶树在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上存在差异,有的差异还较大。要发展名优茶生产,必须在良种上下功夫。一是要确定主推品种。根据专家建议,主推本地大叶茶、福鼎大白茶和鄂茶8号,坚持不是无性系良种不发展,不是无性系良种不支持。本地大叶第1页共9页茶种源必须来自鹿苑寺145亩核心茶园。福鼎大白茶和鄂茶8号种源从过去引种的表现好的茶园中选育。二是要搞好品种选育。要依托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茶科所、宜昌高农公司等科研单位抓好良种的选育。旧县镇鹿苑村有700-8XX年生长历史的茶树群,据省专家初步鉴定,表现良好。对古茶树群中抗逆性强、发芽密度大、育茶能力强、茸毛较少的单株进行理化分析,选择表现优良的单株进行无性繁育。每一单株母本繁育的苗木种在一起,以保证茶叶的品相一致,发芽的时间一致。三是要建立繁育体系。要尽快建立母本园,每个品种根据计划种植面积确定20—50亩母本园,专门用于繁育插穗枝条。要鼓励企业和大户建立无性苗木繁育基地,重点推广温室穴盘育苗。温室穴盘育苗不仅成活率高,而且见效快,能做到一年栽、二年采、三年收入过千块。四是要注重品种布局的区域化。尽可能做到一个区域一个品种,每个品种早生、中生、晚生合理搭配,以避免品质风格单一、采摘期过于集中的问题。早生品种面市时间早,经济效益好,但品质较差,怕倒春寒晚生品种抢市差,效益相对较差,但品质好、灾害风险小五是要有计划地推进老茶园改造。改造的主推方式是嫁接换种,它能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又可利用砧木发达的根系和抗性,一般嫁接后经过1周年的培育能够达到新种茶园3年的生长水平,与传统改种换植方法相比,茶树嫁接换种可以显著降低改植成本、提早成园提前收益。我县目前的茶园,绝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茶园,要重点推广第2页共9页嫁接换种技术对低产低收益的老茶园进行改造。荷花镇金桥村二组谢长明,XX年对其自有的0.5亩茶园进行嫁接换种,经过两年培育达到新植茶园4年生产水平,亩效益预计在3000元以上。二、突出基地建设,推进茶叶产业规模化基地大小决定产业规模大小。我县现有茶园规模小,且布局非常分散。全县茶园总面积16950亩,可采茶园15840亩,年产茶550吨。全县几乎是村村有茶园,70%的山区群众户户有茶树,连片300亩以上的基地不超过6处。鹿苑茶核心产区旧县镇鹿苑村,仅有茶园400亩,由160户种植,户平2.5亩。没有规模的产业,即便质量再好,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没有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我县茶叶产业,首当其冲是要加快基地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茶叶生产周期长、管理精细、采摘批次多、用工量大。因此,在选择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到交通便利、相对集中等条件做到统一规划、分户分片开发。要将旧县镇鹿苑、石桥,荷花镇真金、望家,河口乡双坪、河口三片规划为茶叶发展重点区,将坡度在15°以下、土壤PH值在4.5—6之间的非钙质土壤的宜茶区域全部规划为茶园,用立地条件最优的林地来发展最优质的茶叶。二是要连片开发。分散的茶园一则不利于管理,二则不利于推广机械化、省力化设施。今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