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之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认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从文中来看,暗示性还包括一种“表情达意需要和使用环境的要求”。2.这是一篇如何鉴赏古典文学的文艺性作品,是一种方法的介绍,既然是方法,最有效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性学习,以一首或几首古典文学的诗歌为例,让它们真正学会如何认识和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授课班级:高一(1)班授课人:授课时间:2006年5月23日教学设想:正如我在“学习目标”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篇介绍文学作品鉴赏方法的文艺性作品,这种文章学习的要旨在于运用,用文中介绍的方法拓展延伸开去,鉴赏类似的文学作品,这样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也就是文中写到的“古代诗人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举一隅而能以三隅反,这才是学习的高境界啊。如果本文的学习不着眼于此,既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又会使学生学得乏味无用,因为这样的理论性文章学生是没有兴趣的,只有需要鉴赏方法的人才感兴趣,比如某些语文老师和古典文学爱好者和研究人员。对于中学生来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本文教学,就只有结合高考要求,教给学生运用文中介绍的方法来鉴赏古典诗词。这样的理论文章不好讲,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所以,要想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就必须运用形象有趣的材料把课堂激活。本课即着眼于此。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古诗词)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二。教学过程一、走进文本用心爱心专心一齐背诵杜甫的《登高》,我们在学习这首《登高》诗的时候,往往奇怪一个语言现象:这里的“落木”明明是“落叶”,可是为什么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呢今天我们学习了《说“木叶”》就可以找到准确的答案了。二、熟悉文本、解读文本因为本文语言浅显易懂,层次也分明,一开始就可以提问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本文题目是“说‘木叶’”,说的是“木叶”的哪方面内容?为什么要说“木叶”?如何说“木叶”的?参考答案:本文说“木叶”的用词,说的是在什么场合下用木叶,而不用落叶,在什么场合下用“木”而不用“树”,从而引出所要谈的中心问题——“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结合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来分析,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追问:本文是以“木叶”和“树叶”的诗歌语言为例来谈的,请大家说说,“木叶”和“树叶”如何体现了诗歌语言的不同?有什么不同?(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可能不会很快找的出来,最好的启发方式就是让他们反复阅读课文相关段落,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根据文章内容来看,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要注意“场合”(这个“场合”应是语言的环境和表情达意的需要,注意诗歌意象即形象性的需要)。暗示性还要注意挖掘语言背后隐藏的诸多内容(“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所形成的丰富内涵)。最后说,语言的运用非常关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诗歌表情达意的奥秘就在于此了。——这些也正是《咬文嚼字》一文中介绍的方法。教师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