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教案教学要点:1疏通课文,训练学生质疑能力;2理解孔子对君子行为标准的论述,并能结合现实进行评析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口头翻译课文,讨论第一至第四节内容的相关问题步骤一导入交待分组口译的任务二展示学生如下的质疑点,对鼓励质疑:1孔子这里讲的“周”与“比”究竟有什么不同?其判别的标准是什么?可靠吗?(黄裕鑫)2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看把其和义来比照。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王佳伟)3“怀土”就是“小人”,难道“君子”就不会思念乡土吗?“土”是否可以解释为“泥土”?这句话还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谢敏敏、董妙君、凌胤淇)3孔子在此强调“德”“土”“刑”与“惠”有什么区别?有联系吗?(黄裕鑫、毛婷婷)4孔子要求君子克服个人私情克制物质欲望,这是不是“集体主义”精神的渊源?(周玉冰)4为什么小人只能喻于利?5孔子说“奢则不孙”,难道一个奢侈的人,就一定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吗?(董妙君、毛婷婷)6为什么君子就能坦荡荡?7孔子说的“学”“道”“立”“权”似乎有递进关系,那么它们是怎样构成递进关系的?(黄裕鑫)8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可是他又说“君子怀刑”有敬畏,这不是很矛盾的吗?(凌胤淇)9孔子对君子提出了“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的要求,又说自己没做到,可是他的学生又说他正是这样,那么他究竟是不是“君子”?(黄裕鑫)10孔子说“以直报怨”就说用正直对付怨恨,这怎么对付,又怎样对付得了?(毛婷婷)11孔子说两个对比性的“病”句,究竟要说一个什么道理?(谢敏敏)14孔子说君子“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表明了他什么观念?(董妙君)13这里说“九思”所谓的“思”有忧虑的意思,这和“君子坦荡荡”有无矛盾?(凌胤淇)15子贡把君子犯错比喻为日食月食除了说明其容易被众人知晓的特点外,还有暗示别的什么暗示吗?(毛婷婷)三学生按逐段口译并质疑讨论如下:1“周”与“比”是什么意思?从形式看,两者没有区别,它们性质的区别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可靠吗?为什么?(黄裕鑫)(解答:“周”就是合作团结,“比”就是结党营私。它们一个被肯定一个被否定,其性质区别的标准就是所谓的“义”,但这个“义”是很不可靠的,因为在一个言论不自由的社会中,人的行为的正义与否,往往取决于谁掌握了“话语权”。)2这段中的“比”又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要说“无适也,无莫也”的“废话”?(王佳伟)(解答:“比”是比照的意思。孔子说这样的“废话”,其实就是要强调,君子对于人和事的界定标准的唯一性,突出这个“义”的标准性。)3这里讲的的“君子”与“小人”是从社会角色还是从道德水平上讲的?“怀土”就是“小人”,难道“君子”就不会思念乡土吗?“土”是否可以解释为“泥土”?这句话还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谢敏敏、董妙君、凌胤淇)(解答:应该说在这里主要还是从社会角色的意义上来谈“君子”“小人”的。而这个质疑似乎是从道德水平的意义上提出的。孔子说这话,实质上是要求立志做君子的学生们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较高的参政意识,不应该像底层的民众那样被乡土之情世俗利益所局限。)4为什么“小人”只能“喻于利”?“义”与“利”是什么关系?孔子要求君子克服个人私情克制物质欲望,这是不是“集体主义”精神的渊源?(周玉冰)(解答:因为生存问题时刻都在威胁着他们,所以对于解决其温饱的物质利益有最切身的感受,也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义”和“利”的关系,可以说“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孔子要求君子克服个人私情克制物质欲望,确实和后代的“集体主义”精神有渊源关系。)第二课时内容继续口头翻译课文,讨论第五至第九节内容的相关问题步骤一由口头作文导入到“君子”的话题。二口头翻译课文第五至第八节,讨论如下:5怎样才叫“奢”?孔子给我们提出了参照的标准没有?你以为这个标准怎么样?奢侈的人,就一定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吗?(董妙君、毛婷婷)(解答:孔子《雍也十一》《述而十六》把颜回和他自己的生活状况作为参照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过了;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经济能力之内,按照中线的生活水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