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学习目标:掌握重要的实词、特殊句式。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学习重点、难点:实词、虚词积累;理解、运用“非攻”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非攻》。二、作者简介:墨子,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出身低微,注重节俭;注重实践,善于制作;学术上,创建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要思想:1、兼爱非攻2、尚贤尚同3、节用节葬三、析题:非:非难、责怪。攻:攻打非攻:谴责攻打侵略别国的战争。四、检查预习。朗读课文。五、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知识盘点:1、通假字: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通“滋”,更加。拖其衣裘。通“脱”,强夺或费力取得。白黑之辩。通“辨”,区别。2、词类活用: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众闻则非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非难,责怪。3、特殊句式: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甚”后省略了“于”。从而誉之,谓之义。省略句,“谓之”后省略了“为”字。六、课文研讨:1、天下之君子如何看待“攻国”?君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明确:看法: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君子: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君子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混乱的)2、阅读全文,墨子为什么说:天下之君子不辨“义与不义”?明确:对于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偷人家的鸡狗猪、偷人家的牛马、杀死人家夺取人家的衣物等行为,天下君子都因为这些行为给人造成了损害,而肯定其不义和罪过。然而攻打别人的国家给人造成的损害最多,因此也是最大的不义,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指责,反而跟着加以赞誉。如此自相矛盾,怎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呢?3、阅读课文,思考:题目是“非攻”,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明确:不是。那么,文中列举了那些行为?(分组讨论)(天下君子如何看待“攻国”?)板书: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杀不辜人。攻国。大不义。(论点)七、从中可看出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说理方法:运用类比、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层层铺垫,对照鲜明文章的主旨表现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层层铺垫。先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越来越严重,不义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八、“非攻”能否改为“非战”?明确:不能,墨子反对的是非正义的进攻性战争,并不反对一切战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却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因此也不是正义战争。墨子反对的是这种战争。而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进攻宋国,而且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九、小结:非攻,就是谴责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对于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作者是赞成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就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并深入指出如果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进行赞誉,那就是不知义与不义之别。十、拓展延伸:1、我们以前也学过一些反战题材的作品,有哪些?杜甫《石壕吏》,战争让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纳粹残酷杀害犹太人2、现实: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遭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谴责。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打,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