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课题名称声声慢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2、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建立语言与情感间的联系的,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女词人委婉含蓄、深哀悲戚的精神世界,感受其词作婉约清秀、情味真切、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重点目标目标1、2难点目标目标3导入示标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你能理解本词所表达是思想情感吗?导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导思:“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如梦令》:春游、饮酒。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为何喝酒?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联系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旧相识”: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一剪梅》,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岁月依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无人共摘:联系往昔生活,明诚插花清照发,小俩口恩爱非常。当日与之共同赏菊的良人已去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大。“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理啊。小结:真是“句句皆现愁”啊。学做思二:你能闭上眼睛,想象并描述一下词人当时的心境吗?导学: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