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具体研习诗歌,重点鉴赏“梦游”的意境。2.探究“梦”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主旨。[教学过程]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全诗。二、具体研习诗歌1.具体研习第1段(1)指一名学生朗读第1段。(2)学生思考:本段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神奇与高大?教师点拔后明确:诗人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将其高耸无比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首先拿天姥山与天相比——天姥连天向天横,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联结在一起。然后再拿天姥山与其他的山相比——势拔五岳掩赤城即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最后拿“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即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像要塌倒了。(3)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神奇高大,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4)教师再次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节奏与韵味。明确:本段前四句交错使用五、七言句,这种节奏的诗句要读得轻快些。而且,前两句要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鲜明的对比色调。后四句全用七言,节奏整齐划一应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5)学生背诵第1段,然后教师进行检查。2.具体研习第2段(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2)让学生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翻译第2段。(3)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这些景又有怎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后明确:诗人在述梦时,集中写了以下四景:一写诗人在月光照耀下飞渡镜湖的情景,眼见渌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雅;二写诗人著屐登山的情景:黎明时分,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莽的群山,耳际是桃都山顶天鸡的叫声。那景象如同一幅神奇的画面;三写夜幕降临,熊咆、龙吟、电闪、扉开、万物震撼、烟雾笼罩下的迷茫恐怖、光怪陆离之景;四写神仙出场时的情景:纷至沓来的神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做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他们雍雍穆穆,济济一堂。板书:月夜渡湖幽静雅致著屐登山壮观雄奇山中奇景神奇迷离仙人登场和穆富丽(4)品味诗歌意境。①让学生各选一个意境进行深刻体会,然后教师检查。明确(提供两例):如梦游的第三景。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哮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再如梦游的第四景,写得更撩人心魄突然间,电闪雷鸣,山峦崩裂。随着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从中间打开。在那一望无际、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这里诗人先后使用四个四言短句和两个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声势,充分地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场拉开了序幕。接着,神仙出场了。他们都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风而至,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此番情景,好一个“洞天”,好一个令人心往神驰的雍雍穆穆、富丽堂皇的神仙极乐世界!②提问:诗人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心颜”大开,幸福无比。(5)学生自由背诵第2段。3.具体研习第3段(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2)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如何理解本段中诗人流露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后,明确: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人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进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