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地域分布,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2.从唯物史观角度,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内容,学会全面辩证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体会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联的。知识点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1)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尤其以棉纺织品为大宗。(2)列强大量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商品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2.表现:“耕”与“织”出现分离趋势。3.过程(1)最早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后来逐步加剧,并向内地扩展。(2)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缓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知识点二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重重困扰。(2)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洋务派出现。①主张:学习和利用西方“长技”来强兵富国,以挽救危局。②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2.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3.前期(1)口号:“自强”。(2)目标:致力于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加强军队建设。(3)主要活动①1861年,曾国藩主持设立了安庆内军械所。②李鸿章、左宗棠、崇厚等相继办起军事工业。③进行军制改革,创建了新式海军。(4)特点:官办性质,机器从外国引进,经费由政府划拨,产品主要由政府调配。4.后期(1)口号:“求富”。(2)目的:为解决军事工业财力、物力上的困难和军队的后勤保障。(3)主要活动:1872年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民用企业。(4)特点:“官督商办”方式,经营上与市场接轨。5.发展近代教育(1)目的:培养洋务人才。1(2)内容:设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3)意义: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6.失败(1)标志: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2)原因①根本原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求取富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②重要原因: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的重重阻挠;列强的刁难、限制;洋务派官员本身存在的缺陷。7.评价(1)消极方面:压抑和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2)积极方面①对中国新式资本主义工业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刺激和示范作用。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培养出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正确理解近代民族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知识点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原因(1)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2)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2.产生(1)时间:19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2)投资人:官僚、地主、商人。(3)代表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成为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经济基础。4.特点(1)大多是从轻工业和小规模的采矿业起步的。(2)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的经济格局相适应。(3)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4)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极为艰难。(1)民族工业:这一概念产生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国民族工业的内涵,在民族革命时期,特指民族资本家兴办的企业。洋务运动时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也属于民族工业。(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是指中国近代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城乡资本主义经济,是相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言的。(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地主、商人等私人投资的、生产的产品投入市场、以营利为目的的近代工业。2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史料一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陈旭麓[解读]“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