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我做小玩具教材分析:《我做小玩具》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十二课,是本册书windows操作系统画图模块中的第4课。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对画图软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画图软件中的铅笔、直线、曲线、油漆桶等基本工具的使用,能够绘制简单的图形和图画。本课学习选用画图软件中的这些工具画积木,能画出学生喜爱的积木玩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会使用矩形、圆形、圆角矩形和不规则图形等工具。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这些工具,画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玩具。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会用画图软件中的工具来表达自己喜爱的现实生活中的积木玩具,或想像中的积木玩具,让同学们感知信息技术的魅力和信息技术的表现方式,实现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向往之情。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让学生选择画图软件中合适的工具画积木并能组合表达出生活中的玩具或理想中的玩具。难点:用线条的方法画积木时,边框线条颜色与填充色如何保持一致,以及对大小积木在组合过程中出现的“遮挡”关系的理解和方法的处理。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和简单的自主探究意识,但自控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依据教学目标,把握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调整,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法与学法:教法:⑴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突出积木观察、造型转化、画积木部件及积木玩具等教学重点;⑵以讲演、展示、点拨等方法,突破教学难点;⑶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互动;⑷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画法画出积木玩具;⑸采用多元评价,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法:①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充足而自主的探究时间和空间。②创设个性化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自主选择,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生活中的积木玩具或想像中的积木玩具,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准备:电子教室、积木玩具、卡纸图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生共同玩积木游戏。学生用积木搭出喜爱的玩具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玩具用到了哪些形体的积木?这些积木从正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然后让学生在在纸上画出自己搭出的积木玩具,从而实现由立体玩具到平面图形的过渡。(二)问题引路,画法探究1.分组探究单一部件积木绘画方法:①问:怎样在画图软件中画出我们的积木玩具呢?②任务分解:老师将不同形状的积木分配给不同的组,学生分组进行各种形状积木画法的探究,组长记录绘画方法。③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画法:学生中会出现2种画法:画法一:①选用长方形工具,画出一个有边框的长方形②选中漆桶工具,用蓝色填充这个长方形——用边框线条色画好形状再涂颜色的画法。画法二:①选中长方形工具,再选用工具箱底部的填充模式②选中蓝色,直接画出蓝色长方形。——用前景色填充画法在汇报时,教师重点针对画法一中,学生容易出现和忽视的“边框`线`颜色与填充`面`颜色不一致”这个问题,进行引导:(教师把手中的积木机器人分解开来,取出积木机器人胳膊部位蓝色的长方形块儿,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积木颜色,指出“线”颜色与填充“面”颜色要保持一致。先让学生自主解决,如有困难教师加以点拨,提示学生放大镜工具的使用。)④引导学生小结各形状积木的画法:画长方形、圆形、圆角矩形和不规则积木图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2.共同探究组合部件积木的画法:①先引导观察机器人头部特征,放手让学生去画一画。②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对于画组合部件积木可能存在2种情况,一是先大后小,一是先小后大。但采用画法二,由于步骤不同,容易出现大小部件遮挡关系,造成有的同学不能画出机器人的头部而又百思不得其解。老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方法,较好的突破这个难点:老师拿出仿机器人眼睛和嘴巴的剪纸,贴在黑板上,再拿出头部的剪纸,把头部的剪纸盖到眼睛和嘴巴上,这样头部的剪纸遮盖住了眼睛和嘴巴。反过来,先贴头部,再贴眼睛和嘴巴,这样眼睛和嘴巴就不会被盖住了。3.学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