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课文赏析1.在美学层面上俯视《荷塘月色》和谐与不和谐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为大家展示了一幅“幸福生活图”。墙外:满月的光,马路,孩子们欢笑,这是一个多么欢乐的夜晚!室内:妻子轻轻地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又是一多么幸福的夜晚啊!这一切是那么和谐!但是,作者自己却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心境驱使下,“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在这里,因为内心的不宁静,作者与现实中的这种和谐是隔膜的,也是远离的,甚至是要逃避的,这种逃离彰显了作者和现实的不和谐。和谐与不和谐——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把起点定到了美学的高度。在荷塘边上,脚下是一条幽僻寂寞的小煤屑路,四周是阴森怕人的树影。对照第一段所描绘的“幸福生活图”,这里是“阴森”“怕人”的。作者却认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的”。这个“好”字,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环境的认同。对“欢乐”和“幸福”拒斥,对“阴森”‘怕人”倒认同。作者这是怎么了?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去解读第三自然段。平常的自己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在月下,在荷塘边的小路上,作者“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说得很明白,在荷塘四周,独处使他很快“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那么,我们看这个“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从文中看,应该是一个做着“要做的事”、说着“要说的话”的“自己”。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是没有“自我”“和“自由”的。这正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也是作者对“欢乐”和“幸福”拒斥、对“阴森”和“怕人”认同的原因。其实作者拒斥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而认同的也不是“阴森”与“怕人”。而是作者在这里所得到的自由、重拾的自我。现在,一旦把现世忘记,“自由了的自我”就带着作者全身心地去“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向往人世间的和谐自然是如此的和谐,那么人呢?人世呢?作者于是想到了“采莲的事情”。你看,“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鹚首徐回,兼传羽杯……”对这种“嬉戏的光景”,作者忍不住赞美:“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然而一旦想到,这一切都只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作者又毫不掩饰地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为什么作者对“采莲的事情”这么向往?原因其实很简单,吸引作者的不是“妖童媛女,之间的眉目传情,而是采莲这种群体活动中所体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极度和谐。这才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的内在原因。在这里,联想并没有停留在“莲”的表象上。“采莲”的人世和谐我们无福消受,那么退一步呢?于是作者想到了“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一个人隐入到荷塘中去,让“过人头”的莲花把自己掩蔽起来,让自己“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在寂寞中清静一会儿如何?作者说“是不行的”。但作者不宁静的心态在和谐的荷塘月色的熏染下已经变得宁静了。于是。他要考虑我面对这种不和谐的人世究竞应该怎么办。生命意识的茫然就在作者的沉思默想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问题虽然并没有解决,但是这些问题也许本来就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事情你考虑它有什么用呢?你看“妻”从不考虑,照样安然入睡。况且,考虑了又怎么样呢?考虑了就能阻止兄弟成仇?就能让本来的“同志”不再互相砍杀?就能让世上的人们都和谐相处?就能让自己在现实中拥有“自由的自我”吗?很显然,不能!都不能!那么,我是不是不想了?而是像“妻”一样安然入眠呢?在俗世生活中臆想。在寂寞荷塘边平静,在现实的床铺上酣眠。作者就这样,在现实和理想间走了一个往返,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感情上从“不宁静”到“宁静”的回归,表现了一种生命意识的茫然。(选自2003.6《语文教学通讯》,有删节,作者:郭成杰)2.在价值层面上审视《荷塘月色》孤独的自由文章说,夜深了,人静了,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许多同人把这句忽略过去,觉得这句很平淡。没有什么可讲的。其实。这句话很重要。平时的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