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2.研习课文三、四、五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六人)展开诵读、背诵竞赛,每小组均分开次序,l号诵读完一自然段后,由2号接着,依次类推,若轮到2号、3号那就是背诵了,看哪个小组先完毕,若其中背诵的同学没有背下来,就由下一个诵读的同学接着背二段或三段。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三、“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5.其文漫灭6.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7.其下平旷8.问其深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l0.人之愈深,其进愈难11.而其见愈奇12.然视其左右13.盖其又深14.则其至又加少矣15.既其出16.则或咎其欲出者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9.其孰能讥之乎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教师总结点拨“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四、集体齐读第三自然段1.指名口头翻译2.找出议论的中心句明确:中心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掌握下列词句“观”“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非常之观”(景象);“大王见臣列观”(guān建筑物的一种)“得”“不得极夫游之乐”(能够);“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与公甚相得”(《王忠肃公翱事》)(融洽);“某得八焉”(《王忠肃公翱事》)(得到、获得)“夷”“夷以近”(平坦);“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铲平、削平);“南抚夷越”(《隆中对》)(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相”“无物以相(xiàng)之”(帮助、辅佐);“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宰相、丞相);“卒相(xiāng)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互相)4.(出示投影)掌握虚词“以”“以”:(1)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2)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5.(出示投影)掌握句子转换“非有志者不能至”改为肯定的说法(强调必须有志)明确:转换为“有志者事竟成”五、讨论1.本段着重写什么?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司中所说的“有叹”。2.这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明确:在前文的记叙的基础上,这里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的事,很自然引出议论,语句精辟,富有启发性。3.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明确:五层意思:(1)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3)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4)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六、研习第四段1.指名朗渎2.学生口译本段3.出示投影:掌握下列词、句。(1)“悲”“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感叹、叹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