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一段2008年上海高考题的材料。这段材料把明清之际说成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那明清之际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些最敏锐的心灵又指的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要反思?反思的是什么?他们为此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明清,去历史中寻找答案。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本课的标题。明清之际是个时间概念,那到底具体指何时呢?(看同学们对预习案掌握的情况)际有时期、时候的意思,但这里的际应该理解为交替,更替的意思,明清之际即明清更替的时期。所以标题上的明清之际一般是指16-17世纪的历史。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次的进步思潮活跃的时间并不长久,只是一度活跃。请同学们再来分析一下的副标题。从副标题我们可以得出明清的进步思潮本质上属于儒家思想。从变与不变又可以得出进步思潮与之前的儒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为此,本节课将以变与不变为线贯穿其中。一、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时代的变与不变)(一)、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探究一:明清进步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明清之际,中国逐渐进入一个社会转型期,处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思想与新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岳麓书社历史教参明清之际是如何新旧碰撞的?请结合学案上的两段材料,完成表格。时间大概5分钟。(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展示)学案处理的方法:新旧交织。第一步要区分图片和文字哪些是新哪些是旧,第二步每张图片反映的内容是什么?第一行第一幅图片真实再现了明旧都南京的街景,白条是什么?对是广告、招牌、商标。说明了什么经济景象?商品经济发展。第二行第一幅图片抓住时间,公元1644年,甲申年,明崇祯十七年。这是一个真正的多事之秋,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那一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灭亡,李自成进京,崇祯缢死,明室倾覆,吴三桂倒戈,清入关。大事小事,几乎每一件都足以让历史进程大大地改变。明亡清兴交替之时的短暂的权力真空,给思想自由表达带来了宽松的环境。人民起义则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思想的批判。第三行第一、二幅图片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器物和技术,如自鸣钟、历法、测量等,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教师总结: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他们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在一潭死水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重波澜。这些最敏锐的心灵具体指哪些人?(二)、一些“最敏锐的心灵”探究二: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1,视角一:出生地。大家发现这些明清进步思想家在出生地上有没有什么共性的地方?为何北方没有?一方面南方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思想较自由活跃。另一方面,1清入关后,明朝后裔一般都逃到南方继续抗清。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忠于明朝,不与清廷合作。对明亡进行反思。视角二:思想家的各自主张检查学生预习效果,落实基础。主张、著作、各自最明显的特点(离经叛道、批判君主专制等)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子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这些思想家除了各具鲜明的特征外,他们的思想还有一些是相似或相通的地方。3,视角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政治:黄宗羲否定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用“众治”来取代“独治”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其本质也是反对专制。4,视角四:明清进步思想与儒学的关系明清进步思想与儒学是怎样的关系,历史学家臧嵘这样说道: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明清进步思潮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呈现部分材料。学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