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三年级《孔子拜师》评课稿这次,陈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是一篇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陈老师很仔细准备了这节课,在备课过程,她本人也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课堂上,陈老师教态大方亲切,教学语言较为精炼,准确地把握了课文重难点,学习目标基本达到。板书直观生动简洁,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陈老师的设计意图,对这节课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一、关注课题,培育质疑课题的能力。细细读课题发现课题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提醒学生关注课题,告诉学生写事写人的文章中,有些课题其实就是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写事写人的作文也可以以人物和事取题目。我觉得作文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节作文的指导,一篇短文的练习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就能提高,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渗透,这样分解了作文和阅读的难点,也能减轻学生对作文和阅读的畏难情绪。课题是课文的题眼,所以我教学喜爱从题入手这节课陈老师假如根据课题设计两个这样的问题:1、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2、拜师后,孔子是怎样学,老子是怎样教的?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这样,老师教路清楚,学生学路明确。好的问题的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二、关注重点词句,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孔子拜师学艺的艰辛和急切。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陈老师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的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如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孔子的艰辛,陈老师设计了很多层次的朗读,运用了计算、想象、查字典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力求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先是“从相距上千里”这个在体会曲阜与洛阳距离远,陈老师利用换算的形式得出的巨大数字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距离之远,在之后运用语言描述没有汽车、飞机、火车的情况下步行前往,很艰难,指导学生读出远和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难。然后出示一幅画面问:“孔子在前往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然地过度到“风餐露宿”的理解。通过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孔子的求学的艰辛,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成为孔子,老师相机采访:“累了,你为什么不歇一歇?”“饿了,为什么不去餐馆饱餐一顿?”“困了,为什么不去旅馆休息?”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近距离的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深化的体会孔子求学的急切。幷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设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特别是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后我的脑海反复回放陈老师的每一步教学过程,感觉每一步都是轻轻的浮在浅表上,想象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读的次数多,收获的效果不尽人意,没有在读中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究竟如何让每一步教学都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大学问,我们所有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孜孜不倦的学习总结,争取掌握其中的奥妙。三、关注人物品质,重视学生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陈老师能充分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陈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向学生明确提出:我们要学习孔子、老子的什么精神,但在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中,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中,在让学生看图辨认老子与孔子后说出依据中,在让学生扮演孔子与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