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了解李贽《童心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忆《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1、理学产生时代背景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最为大。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论者遂以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因此唐代儒学虽为政府倡导,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深远。宋初学者戒五代之混乱,为挽回世道人心,重新提倡儒学,并为能与佛学相抗衡,特别著意于儒家思想的“形上学”体系的建立,同时亦吸收“道教”中关于宇宙的本体的概念,作为建构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部份。但是理学家著述立法的目的,在于救世济民,寻求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人生,故此仍以伦理为主。故儒道、佛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儒学自两汉以迄隋唐,已由孔、孟、荀的儒家之学变为经学。而且所谓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亦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学经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又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为“注”作“注”的“疏”了,致力於文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已有偏重书本研究之嫌,去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日远。而且经生喜欢自夸博学,笺注日趋繁锁,而唐人作疏,例不破注,即注有纰漏,亦必曲说以为弥补。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遂末,正是经学末流之弊。到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儒家思想开始转向一新的路向。韩愈的“原道”指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并感慨地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真传焉!”从此孟子的地位提高,《孟子》一书亦得与《论语》并列。同时“原道”又引《大学》:“明明德”、“正心诚意”之说,表而出之。李翱之“复性书”三篇:上篇论性、情及圣人。中篇论修本成圣之法。下篇论人必须修养,其思想备受佛学的影响,为儒家学说开创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