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英县育才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必修2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中生源一般,整体素质不是太理想。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便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学习要求:知道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概述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完成三大改造的重大意义;说明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探索,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难点: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用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原理,理解“一化”与“三改”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调整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了解“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学习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并通过前后史实的比较,了解和分析改革开放后与20世纪60年代在一些经济政策方面的继承和发展。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可以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线索;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看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图片,如《农民踊跃报名入社》等;也可编辑专题墙报,如农村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等专题,在沟通、讨论的基础上培养比较、辨析、表达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绘制与运用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示意图》,培养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和制表能力。可以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