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16周教学设计考点、知识点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学习目标(分层建议)一艺学院1.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A部硕翰学院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B部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重、难点(分层建议)一艺学院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A部硕翰学院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B部教学重点、难点: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学习环节和内容学生活动建议教师活动建议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一、导入课文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最好的投放)(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二、走进陶渊明(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①第一段:归--悲――追――非。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⑴、指名朗读第一段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