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的知识,能够翻译文句。2、感受本文的史家笔法和精彩的语言艺术。3、认识蔺相如廉颇的爱国精神和以大局为重的意识。教学方法:教授法、启发式、归纳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2、史家笔法和语言艺术。3、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设想: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分故事串讲,在串讲中了解情节、翻译重点句子、强调重点词语、感受语言魅力、认识人物精神。引导学生多读多记,每节课能够做到检测及时。1班速度可快,2班重在掌握,授课速度不计。(第一课时备的量比较大,估计实际上课要用1.5—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复习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2、师生通读“完璧归赵”。教学内容及其步骤:一、复习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1、提问学生了解的司马迁和《史记》,复习已知。初中学习过《陈涉世家》,高一学过《鸿门宴》。2、共同阅读课本110页的知识介绍。要求学生阅读,勾画,强调其是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性,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极富表现力,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绘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其后的文学家们无不熟读《史记》,把它当作文章的典范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强调《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其的精彩名篇,我们通过梳理情节,把握矛盾,品用心爱心专心味语言感悟思想来领会《史记》的文学魅力。二、师生通读“完璧归赵”。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通读“完璧归赵”内容。强调要勾画标注出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2、齐读开头至“不予秦璧”。注意纠正读音和断句的错误。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标题。4、就情节串讲,提问,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难句。(1)故事开始时,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分别如何?廉颇,良将,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地位已经低下,他又是其食客,更见卑微。其中的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要强调。(2)秦王“遗赵王书”给赵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计未定”和“求人,未得”于相如的出场有什么作用?揣摩秦书里“请易璧”的“请”所表现的秦故作礼节的狡诈,客套中的强硬。初次感受《史记》的用语的精当。置赵国于两难里,联系秦赵实力,强调秦强而赵弱,为后文蔺相如救国于两难,突出了他的勇识。(3)缪贤的推荐可不可以简略成“臣舍人蔺相如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借此认识史家笔法。叙事的详略是紧扣人物的塑造的。借缪贤亲历突出蔺相如的勇谋,尤其是智谋,虑事的周全长远,计策的可行有效。(4)王召见时,相如的观点态度是什么?与前文诸大臣谋而未定形成对照,衬托出相如的胸有成竹的果断和勇气。(5)秦庭之上,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结合前后文,他从哪里看出的?章台见相如——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美人——戏弄臣左右皆呼万岁———骗璧到手的群臣狂喜这些细节相如看在眼里,了然在心里,说明相如很细心,富有洞察力。(6)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此处文句宜反复读,感受其智谋和勇气。强调词语的用法。(7)相如“归璧于赵”的考虑和策略是什么?有没有漏洞和值得商榷之处?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考虑到秦王是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用心爱心专心后来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自己的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展现了其智力、勇气、辩术。(8)结合书后练习四,学习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