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习目的]: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2.语言运用的技巧难点:1.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2.通感的运用[教学设想]:1.预习提纲:①看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②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③回忆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2.课上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讨论发言。3.加强朗读[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复习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识。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展示投影):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用心爱心专心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书文题、作者)2.简介《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二、学生看投影上的画面,听配乐朗读,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三、整体把握课文,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1.请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2.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学生讨论交流: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学生讨论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补充:用心爱心专心①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