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2点到直线的距离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B版数学必修2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第§2.2.4节,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2、课程标准探索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3、地位与作用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基础上的学习,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研究,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教学目标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应用,能用公式求两平行线间距离。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的数学思想,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能力,以及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2)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渗透算法的思想。(3)通过问题获得数学知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学生的体验性认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步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4、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确定依据:学生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用心爱心专心运算繁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此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整体代换的思想简化推导过程。三、教学方法发现法: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归纳、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确定依据:(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四、学法指导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观察、练习、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1、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交流互助学习的能力;2、渗透转化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探索实践,合作交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变式训练,深化理解——反思小结,巩固提高用心爱心专心oyx·B(4,5)·A(1,3)·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由浅入深提出6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自主探求新知。问题1:求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问题2:过点A做x轴的垂线,标出垂足C的坐标,并由B、C两点坐标写出直线BC的两点式方程,化为一般式。问题3:连接AB,构造三角形ABC,求三角从复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自然引出新课。问题1复习两点间距离公式。问题2:复习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的做法,复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以及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问题3:学生容易想到以AC为底边,通过观察图象求出点B到直线AC的距离(即底边上的高),进而求出三角形面积。此处将直线AC定为平行于用心爱心专心探索思考C(1,0)x·y·A(1,3)o·B(4,5)C(1,0)x·y·A(1,3)o·B(4,5)C(1,0)教学教学内容Doyx·B(4,5)·A(1,3)·C(1,0)D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4:若以BC为底边,求三角形ABC的面积,还需要什么条件?以上四个问题相对简单,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5:如何求BC边上高AD的长度?进而求出面积具体值。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6:归纳刚才具体实例中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步骤。问题4:引导学生考虑若以BC为底边,需求出此边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