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高中语文《再别康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美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2、以“融情于景,言为心声——走进徐志摩”为探究话题,探讨本文所写景物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走进徐志摩的精神世界,探访诗人精神依恋的故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学习重、难点】以“融情于景,言为心声——走进徐志摩”为探究话题,探讨本文所写景物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走进徐志摩的精神世界,探访诗人精神依恋的故乡。【教材助读成长心灵】温馨提示:用双色笔(红黑笔)勾出预习中的重要知识,并加以识记。1、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2、康桥,即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有70几位剑桥学子获诺贝尔奖,6位英国首相,牛顿、培根、拜伦、罗素、维根斯坦以及查尔斯王子都曾是这里的学子。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徐志摩的挚友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种“单纯信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诗人在康桥学习生活期间所受的熏陶与生活经验。1920~1922年,诗人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对产生于英国等西方国家“自由”与“民主”的思想非常信崇。诗人虽然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却对现代喧闹的都市文明抱持一种拒绝的态度,始终膜拜和沉迷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崇尚大自然的精神境界。他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康桥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发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因此,康桥不仅指诗人生活过、求学过的地方,也成为诗人永远的精神故乡,康桥在诗人心中,就是大自然、美与和谐。所以诗人在其散文《吸烟与文化》中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爱”的信仰在“单纯信仰”中位于核心地位。“爱”的信仰也初步形成于诗人求学康桥期间。1920年,林徽音之父林长民携女游历欧洲,徐志摩得以结识林氏父女,兰心慧质的16岁少女林徽音令诗人陷入情网,不可自拔。“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的确将恋爱视为“生命的中心与精华”,他不惜以金钱、地位、学位、荣誉、友谊、亲情与生命等为代价,终生孜孜以求“唯一灵魂之伴侣”。1928年,诗人来到康桥故地重游、写作《再别康桥》时期,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感慨万千。此情此景,就像当年陆游重游与表妹唐婉发生爱情悲剧的故地沈园,陆游触景生情,分别创作了《沈园》和《衩头凤》,其中的感伤情绪全部来自那段诗人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再看“自由”和“美”的信仰。徐志摩由英国回国以后,曾经渴望中国也能实现英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