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词语“方”“如”“与”的意义及用法。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文言句式。3.对孔子及《论语》的再认识。能力目标1.在反复诵读的前提下,探索文中的内在线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提高学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对文言词语的归纳及句式的掌握。●教学难点1.依据语境推断词义。2.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教学方法1.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调动学习兴趣,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特点,进而成诵。2.问答法。促进学生的参与性,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有关磁带、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相关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2.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疏通文意。3.展示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进一步感知课文,体悟课文展开的焦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一定听到或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孔融让梨,对了,孔融就是孔子的后人。在初中我们曾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大家还记得吗?(师生共背),今天我们将怀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论语》中的另外一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对这一篇的阅读,我们将会对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一个更加贴近的认识。(板书文题)二、孔子及《论语》资料助读投影展示:孔子像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于是创办私学,致力于教育工作。他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高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教无类”的旗帜,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同时,在他晚年还整理编写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也体现了他为人的处世哲学,因此,《论语》是研究孔子其人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共有二十篇,是一种纯粹的语录体,可以说是语录体的典范。章节简短,是《论语》的特点之一。一件事,一段谈话,自成一篇,章节之间互不相连。语言生动、精炼、含蓄,是《论语》的又一特点。话虽不多,却富有哲理,给人启迪,因此《论语》给人留下许多内容丰富深刻,而高度概括的精辟的格言警句,如:“温故而知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此外,《论语》还善于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的记叙中刻画人物,三五言,数十字,即可使人物跃然纸上,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颜回、子路、冉有等人物,以及孔子本人。三、背景简介本文节选自《论语》的《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弟子“言志”的一段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还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四、熟读课文,正音1.放录音,注意多音字及较生疏字的读音。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3.(投影显示)给下列字词注音哂(shěn)小相(xiànɡ)铿(kēnɡ)我与(yǔ)点也五、指导分角色朗读朗读指导:1.孔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特点:循循善诱可敬可亲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以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特点:轻率、鲁莽,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