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讲课稿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的感情印记。一、“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对恋人的怀念。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唐许浑《咸阳城东楼》)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形象的诠释了忧愁的深刻程度。二、“燕”的意象1、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忧伤。2、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殊之子)《临江仙》)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三、“水”的意象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四、“月”的意象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希冀和渴盼。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唐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沁园春·长沙》中也有意象的存在,山、林、江、船、鹰、鱼,6个意象展现生机盎然的湘江万物。举了那么多例子,我们发现意象在诗词中是被广泛运用的。那么让我们来欣赏下食指的《相信未来》,寻觅一下是否有意象的存在,读1、2两节。(齐读1、2节)这两节选择了哪些意象呢?(蜘蛛网查封炉台、灰烬的余烟、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鲜花依偎他人情怀、凝露的枯藤)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呢?(灰暗的色彩。生活贫困、悲哀;青春逝去、情感失落)面对这么残酷的现实,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呢?(相信未来)诗中的字眼是(固执)这样的固执,我们感受到了执著的信念、强烈的震撼、崇高的悲剧感。接着,我们看下第三节,同样寻找下其中的意象。示范朗读。(排浪、大海、曙光)这些意象与前两节的意象有什么区别呢?(摆脱了灰色与冷峻)我们说,“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1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巨手,“摇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呢?(孩子的笔体是纯真美好的,一笔一画都认真书写,表明诗人愿望纯真,对信念坚定不移,对理想的执著。)在这三段中,我们看到诗人食指在残酷的现实中,理想永不泯灭,反复说了“相信未来”,而且每个紧贴相信未来的标点都是(冒号),作用是(强调)。至于我们的作者食指为什么如此生活不堪,如此执著地相信未来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时代、走近诗人。请同学介绍。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他父母正行军于河北,将其分娩后抱着行走数里,到达当地唯一医院才剪断脐带,所以取名路生。食指是笔名,1978年首次使用,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也无损于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尊严。代表作有《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可以说,在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