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的诞生、发展与创新在中国的版图上,枫桥只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但是,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枫桥,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枫桥人创造的这一经验材料上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从此,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面高扬的旗帜,一直引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在催人奋进的新号角吹响之际,回顾枫桥经验的诞生与演进,我们可以发现,它依然是一面必须高举的鲜明旗帜,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有了这面旗帜,将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好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路线,让群众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平安和谐的中流砥柱。有了这笔财富,将使我们更加有信心按照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的要求,脚踏实地建设两富浙江,同心协力共筑中国梦。诞生记可贵探索宝贵经验枫桥经验,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改造四类分子(地、富、反、坏分子)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中央决定了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但许多地方在具体推行过程中,依然是定指标、关一批、判一批、杀一批的做法。1963年6月19日,XX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的精神,派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宣传部长林乎加率领的省委工作队到诸暨县枫桥区,会同诸暨县委在枫桥区7个公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试点一开始,当地一些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也提出了不少过激要求。针对这一情况,省委工作队发动枫桥群众开展武斗好还是文斗好的大讨论,广大干部和群众形成武斗斗皮肉,外焦里不熟;文斗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才能斗倒敌人,第1页共7页擦亮社员眼睛的一致看法。试点的西畴大队有一个原有1400多亩地的大地主,土改后一直拒绝参加劳动,留恋过去不劳而获的地主生活,把现在自己居住的十多平方米房子比喻为仅容纳一个膝盖,还写了一本署名容膝斋的反动诗抄。先后斗了他20多次,都没有制服,群众称他为橡皮碉堡。这次运动试点中,群众同他进行充分说理,其他四类分子也揭发他在家偷偷写反动诗。这个被称作橡皮碉堡的地主分子,终于交待了制造谣言、记变天账、写反动诗等事实。群众高兴地说:说理斗争真是好,橡皮碉堡攻破了。他自己也说:这次评审,对我很有助益,我服了。试点中,7个公社有67名四类分子被列为重点对象,斗争会上干部、群众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不打不骂,并且允许斗争对象申辩,结果没有捕一个人,就把全部四类分子说服了。随后,XX省公安厅将枫桥区社教运动中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经验,报告公安部。1963年10月下旬,当时的公安部领导谢富治向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同志口头汇报了这一做法。毛泽东同志对枫桥一个不杀,大部不捉、采取说理斗争的方式教育说服四类分子的做法很感兴趣,当即指出: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遵照毛泽东同志指示,1963年11月,公安部和XX省公安厅蹲点研究和讨论总结,最终形成以XX省委工作队和诸暨县委署名的《诸暨县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同年11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公安部起草的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依靠广大群众,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反动势力中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新人的发言稿上批示:此件看过,很好。讲过后,请你们考虑,是否可以发到县一级党委及公安局,中央在文字前面写几句介绍的话,作为教育干部的材料。其中应提到诸暨的例子,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11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和当时的公安部领导汪东兴谈话第2页共7页时说,公安部日常的具体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如何做群众工作,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做一般性的公安工作。从诸暨的经验看,群众起来之后,做得并不比你们差,并不比你们弱,你们不要忘记动员群众。至此,枫桥经验宣告正式诞生。演进史风雨嬗变历久弥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枫桥经验主要是改造四类分子的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枫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