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预习目标:预习本课诗歌内容,识记字词的音形义,熟读诗歌。二、预习内容:1.下面加黑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廖廓(liáokuò)百舸(ké)碧(bì)透橘(jú)子洲B.苍茫(cāngmáng)沉浮(fú)携(xié)带竟(jìng)自由C.峥嵘(zhēngróng)遒(qiú)劲挥斥(chì)岁月稠(chóu)D.惆怅(chóuchàng)遏(è)阻激(jī)扬万户侯(hóu)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始于唐,盛于宋。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6.词的下阕写同学少年,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活动志趣的句子分别是:精神面貌:____活动志趣: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3、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4、背诵这首词。5、教学重、难点:理清诗歌思路,感受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二、学习过程1、朗读: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2、赏析上阕:(1)、提问: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请调整语序,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明确:(2)、提问:“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词?明确:(3)、提问:联系《沁园春·雪》,说说“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明确:(4)、提问: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朗读句子,指点,正音。(板书)明确:(5)、提问:(讨论)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呢,还是慢点好?明确:(6)、提问:哪几个词用得好?[动词:染、击、翔]明确:(7)、提问: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将秋写得萧杀苍凉、清冷惨淡。“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明确:(8)、提问: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那么作为人类又应该怎么办呢?所以,在上阕的最后,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试分析本词上片升华而出的主要的思想感情。明确:3、赏析下阕:(1)、提问: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明确:(2)、提问:最后三句如何理解?明确:(3)、提问: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明确:(4)、提问: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为什么?明确:(5)、提问:本次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明确:(三)反思总结1、练习背诵: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写景的句子,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概括秋景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