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2014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3课《晋灵公不君》教案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日期2014年3月6日第周星期四教学年级高中二年期科目语文课题教学班级高中二年级1207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2.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4.理清中国史学发展史。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赵盾忠诚正直的品格。教学用具PPT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春秋笔法的内涵教学步骤及要点:一、课前预习内容【知识连接】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4.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滴水穿石夯实基础】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住一宿()星宿()通假字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2宣子田于首山()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4反不讨贼()5衮职有阙()6寘诸畚()7三进及溜()翻译全文【自主思考】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几件事情上?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有哪些事情可以体现?3、文中三个武士的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你认为哪个人物最精彩?二、教学过程(一)导入长勺之战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中有了《曹刿论战》。再看《春秋》中的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事情究竟如何呢?请看《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二)展示教学目标和学习流程(三)文化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2)释题:《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治也。”《论语》“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不君: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谓语,后面紧跟名词,所以“君”用为动词。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