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帮扶工作中的困惑及对策随着脱贫攻坚持久战持续深入,当前的“硬骨头”越来越难啃,扶贫主体长时间、高强度投身第一线,“厌战”“懈怠”“畏难”“困惑”“急躁”等不良情绪苗头也在部分地方悄然滋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脱贫攻坚的步伐,这也是值得警惕和思考的地方。(一)扶贫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帮扶成效未形成合力。目前,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到户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单位部门和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就业意向等不热心、不主动谋划,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三)扶贫干部的业务水平、能力跟不上。伴随着战役的持续深入,对扶贫干部的水平、业务、智慧、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帮扶干部的短板也渐渐凸显。一是时间紧任务重。部门单位的帮扶干部本身的业务工作繁重,一个萝卜一个坑,个人的能力也有限,完成自己本部门的岗位工作就已经身心疲惫了,难以抽时间和花心思精力学习扶贫政策业务应对扶贫工作,而且部分贫困户家偏远,路不好走,走访一次来回一般要一天时间,到了实地能真正为民办实事的不多。二是帮扶干部的业务能力有限。很多帮扶干部不是出身农村,也不是来自农村,没有农村和基层工作经验和经历,所从事的工作也不是“三农”工作,对农村工作不熟悉,帮扶措施和办法不多,平时只是按照文件要求和时间节点进行入户走访慰问,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一些惠农政策,或者帮跑跑腿办理落实相关的扶贫政策,没有办法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或者就业,贫困户难以脱贫,就算已经脱贫了也难以巩固脱贫成果,返贫的几率大,没有一套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三)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第1页共5页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一些贫困人口自身具备脱贫条件、却拒不依靠自身勤劳奋斗主动脱贫,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无所事事又过一天。一些贫困村动辄向后盾帮扶单位打报告申请拨款一百几十万,对于某些单位有几个帮扶联系村的,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很大。(四)民营企业在帮扶中遇到瓶颈。一是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当甩手掌柜”。有的地方实施“一企帮一村”,下达任务后,对企业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鲜少过问,给予支持与帮助力度不大。更为严重的是企业精准扶贫过程中,地方政府承诺配套的资金或其他一些优惠政策、措施不能兑现。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在扶贫工作中骑虎难下,极大地挫伤企业家扶贫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企业精准扶贫流于形式,走向应付领导、应付检查的极端。二是受援方存在重援助轻共建发展现象。帮扶对象无论是村民还是村委会,很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援助、轻共建的观念。在企业参与扶贫工作中,受援方(甚至一些单位和部门)只是希望企业能在资金、物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但事实上,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市场、效益等原因,资金力量毕竟有限。换一个角度,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资本逐利是每一个企业的本质。一味地向企业索取而不能给企业提供或创造发展的机遇,这样的帮扶是不能够持续和长久的。三是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还比较单一,成效不够明显。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目前尚未与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充分结合,暂未实现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由“短期输血”向“长期造血转变”。只是“输血性”扶贫,简单解决眼前短暂性困难,没有与就业创业、扶智相结合,没有建立一套长效的扶贫机制,脱贫效果不理想,也难以巩固脱贫成果。(五)缺乏关爱基层扶贫干部的相关机制。基层各类督查、检查、考核过于频繁,基层扶贫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