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一:《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上完这节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一、成功之处1、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我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探究为中心。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昼夜交替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教师的引导恰当现在我们提倡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的探究必须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例如在学生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时,老师的一个反问“咦!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就把学生引到探究地球的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这一课题上来,再由学生亲自手拿地球仪演示,学生再分小组相互进行讨论,再追问“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当学生经过演示、讨论,得出:地球即使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这时老师及时总结: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面向太阳的一面始终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始终是黑夜,所以即使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同样会由昼夜现象的;而因为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会有白昼和黑夜的不断交替现象。进一步证实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这一自然现象,整节课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3、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这节课我认为有几处课件的使用很有必要,在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后,为了让学生巩固认识,我让学生假设地球不自转会怎样,学生答后展示相关课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球不自转就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再如在拓展环节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盒公转,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是在不停地自转的,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二、不足之处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2、本节课应该多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二:这节课是关于《地球的运动——自转》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