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基本思路:1.审题(圈画关键字、从给的图文材料中获取解题信息,读懂问题明白问什么)2.回忆答题要点:如农业、工业区位条件分析、资源调配、产业转移的原因意义等。3.规范答题(分点答题,注意使用专业术语)考试题型:A卷共100分,选择25题共50分,大题3题共50分。B卷共50分,大题2题共50分。复习过程:书本-平时练习-笔记或错题本-书-老师提供的复习材料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的特征。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3、区域发展: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工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4、3S技术: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面状地理事物图片信息,多用于动态监测;GIS—地理信息技术可提供查询、预测;GPS—主要用于定位(经纬度及高度)、导航注意:图层运用的理解即不同要素的图层叠加可反映出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案例:(2010·浙江温州模拟)下图示意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回答1~2题。1.叠加丙与丁图层可以研究()A.河流分布B.地形特征C.商店布局D.客货流量2.为了较合理地得出丙图,需要叠加的图层有()A.甲与乙B.甲与丁C.乙与丁D.甲、乙、丁解析:商店布局需要考虑交通条件和消费人群的分布状况。交通线路建设受地形、河流、人口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答案:1.C2.D第二章区域生态建设一、荒漠化问题核心知识:1.荒漠化本质是土地退化类型: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红漠化、冻融荒漠化2.西北地区荒漠化原因:自然原因:地处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多为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且大风日数多而集中;气候异常(持续干旱)。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和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原因。3、具体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②调整农业结构,扩大林草面积;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营造防护林;⑤合理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⑦控制人口增长;⑧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矿区恢复植被等。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核心知识:1.森林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地球之肺1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2.雨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调节全球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基因宝库3.雨林脆弱性的表现及原因:表现: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原因:高温多雨—生物循环旺盛(三快)及淋溶作用强4.开发及保护: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5.“地球之肾”—湿地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6.三江平原湿地成因: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水源充足;③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④地下有较厚的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7.湿地保护:退田还湿地;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例:洞庭湖湿地破坏原因、危害及对策:原因:泥沙淤积,湖面减小;围湖造田,湖面减少危害: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影响航运;破坏生物多样性对策: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例题:甲图是某著名湖泊,乙图表示其水位季节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题。1.影响该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风沙C.降水D.气温2.近年来,②线逐渐靠近①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B.该区域夏季降水量减少C.围湖造田,泥沙淤积D.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此处突出问题:水资源利用不当即过度灌溉)3.该区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