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评课教案课题第四节大气环境保护执教人马建时间2005年10月11日第7节班级三(5)班地点多媒体教室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掌握大气保温效应增强、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形成的原因、表现、后果和对策。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文字资料和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⒊思想、行为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表现、后果和对策。教学难点:保护大气环境进行全球合作的必要性。教学方法:利用相关图表、资料、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复习旧课]:投影⒈“龙王”台风来袭景象的图片。⒉某些地区大地干旱的图片,⒊98年长江洪水泛滥解放军抗洪抢险的图片。提问: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气象灾害?学生回答后,老师在屏幕上投影“卡特里娜”飓风的图片和案例1,要求学生阅读,同时思考两个问题:⒈东亚的台风、北美的飓风近年来是不是有增多的趋势?⒉气候是不是变得反复无常了?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气候变得反复无常是因为大气环境遭到破坏。[导入新课]:人类行为导致大气环境的破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大气保温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提问:大气中的哪些成分是保温气体?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随后在屏幕上投影案例2,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⒈大气保温效应为什么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⒉大气保温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有哪些表现?1⒊大气保温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后果?⒋大气保温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可以采取哪些对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原因:⒈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种类增加,浓度增高;⒉人类大量砍伐森林,特别是砍伐有“地球之肺”之称的热带雨林。表现:气候变暖,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后果:⒈对生存环境的影响: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气候变暖—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1]中纬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干旱,现在发达的耕作区将退化成为草原;[2]高纬度地区则变暖,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但总体来说后果不可预料。对策: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⒉保护森林;提问:为阻止气候变暖,我们个人可以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可能回答:保护森林,老师补充总结,除保护森林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节约能源来做到这一点。节约能源可以减少煤的使用,就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国家目前正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节约能源,即在为做为一个中国公民尽义务,也在为做为人类一分子,尽一份保护环境之力。提问:平流层为什么上部气温高下部气温低?[导入新内容]:二、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随后在屏幕上投影1979—1992年“南极臭氧洞”形成变化图和案例3,要求学生阅读该图和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⒈臭氧层的存在对地球上的生命有什么意义?⒉臭氧层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什么变化?⒊臭氧层被破坏有哪些后果?⒋如何保护臭氧层?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原因:冰箱、冰柜、空调释放氟氯烃化合物,进入平流层后,大量消耗臭氧。表现:臭氧层变薄、变稀。后果:射向地面过多的紫外线,会损害人的免疫能力,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对策:禁止氟氯烃的排放。提问:我们个人又可以为保护臭氧层做些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不买冰箱、空调。老师补充总结:可以购买无氟冰箱。提问:你们在化学里学过哪些气体与水结合形成酸?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气体被称为酸性气体,再引导学生认识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导入新内容]:三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在屏幕上投影案例4,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下列问题:⒈酸雨是如何形成的?2⒉酸雨会带来哪些后果?⒊酸雨如何防治?⒋我国为什么特别重视酸雨的防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原因:燃烧煤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表现:雨水的PH值小于5.6。后果:土壤、河湖水酸化,危害农作物生长,鱼类生长,腐蚀建筑物。对策:改进能源利用技术,发展洁净新能源。我国主要使用的能源是煤,所以我国的酸雨危害特别严重,也就决定了我国更重视酸雨的防治。提问: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