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孙权劝学-教案VIP免费

孙权劝学-教案_第1页
1/11
孙权劝学-教案_第2页
2/11
孙权劝学-教案_第3页
3/11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悟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二、简介作者作品。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三、学生齐读课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思考讨论: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孙权劝学教案篇2《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日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2、介绍司马光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三、解读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四、整体感知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孙权劝学-教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